「阿母,阮回來了!」這次我看不到您關愛的眼神,聽不到您聲聲的問:「呷飽沒」,握不到那雙讓我安定的手。雖已年過半百,在外事業有成,無法喚回您,孩兒的心,痛啊!
您總喜歡坐在門口,等待著從四面八方回來的子子孫孫,「阿母」、「阿嬤」、「阿祖」阮回來了!遠遠的,叫聲彼起彼落,這時的您,早已笑得合不隴嘴。和大家吃一頓團圓飯,坐在客廳泡茶聊天,看孫子們跑來跑去,有時學大人叫您一聲「阿母」,淘氣的您也不甘示弱叫孫子「蕃薯王」,一搭一唱笑聲滿堂。 一會兒,又圍繞在您的身邊和您玩「猜一猜」,您總是笑笑的一一叫出每一位子孫的名字,從來都沒出錯。但這次,您看著您的孩子全叫錯了,每個人您都叫著「阿洲」、「阿洲」,大家還和您開玩笑說「阿母,您最偏心,都不記得我們了」。是我們太大意、天真的以為您身體會越來越好,答應著要帶您回店裡,帶您去台北,帶您去花蓮……我們真以為要實現我們的諾言。其實您只想好好的記住每個孩子的臉,每個孩子的名,只是看不到那出外打拚還沒回家的孩子,著急的想告訴我們,我們卻沒察覺。
整理著阿母的相片,所有的過往一一浮在眼前,彷彿是昨天的事,張張都有著和阿母的故事,一個做女兒的孝順,一個做妻子的服從,一個做母親的寬容,一個做阿嬤的慈祥,每一個角色都扮演的恰到好處。
阿母生於民國八年,竹南中港,一個純樸的鄉下地方,家中以務農為生,人口眾多,生活困苦,身為長女的阿母,自小就要負起家務的工作,照料十多位幼小弟妹的生活起居。十九歲,嫁給做糕餅的多桑,從此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勤儉持家,協助多桑創立「郭乾香食品行」經營糕餅麵包生意,草創之初,多桑擔著扁擔沿街叫賣,阿母則負責店內生意,照顧八個幼子,後來,事業有成,多桑擔任鎮民代表,為了讓多桑多點時間服務鎮民,阿母一肩挑起家務及店裡繁雜的工作,稱職的扮演賢內助的角色。對於子女,常以古人節義之事告誡,使其育有正氣之人格、達觀之遠見、浩然之大度;更使其日後無論為鄉里服務、父業繼承乃至新局開創,皆能有所作為、各擁天地。
隔壁的阿嬸是阿母的好姐妹,從年輕就時常和阿母話家常,她不捨的述說著阿母的好,有著樂善好施的好心腸,記得民風純樸的六○年代,常有乞丐流竄,食品行位於車站前,所以常前來乞討,阿母從不嫌惡的施與錢財,好讓他們有頓溫飽。
「來坐ㄛ」、「呷飽沒」是她的口頭禪,只見她親切的笑容,熱心的招呼著每位等車的親友,並端出店內自製的糕餅。心思細膩的阿母,擔心親友會不好意思,還故意把餅戳破,說「做壞的」,好讓他們自在取用。
「阿母,阮帶您回家了」,您,靜靜躺著,安祥的臉,任我們聲聲喚,也聽不到您緩緩的說「好」……大哥掀開簾幕恍恍的說「阿母,會不會只是睡著而已!」,我們多希望您只是睡著,但您真的離開我們了。
紅著雙眼,看著熟悉的景物,坐在阿母的身邊,想著阿母的好,而為人子女只能雙手合十,為阿母念佛祈願,將心中的不捨與哀思,化作聲聲的彌陀聖號,希望走過九十年頭,一輩子為了兒女辛勞的阿母,在此時,能隨著阿彌陀佛,坐上蓮台,在西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休息。
二○○八年四月三十日
孝兒女媳合敬撰
郭陳金枝(1919~2008),享壽九十。一位充滿溫厚人情味的長者。
生養六子二女,操持家務之餘,不忘伸手幫助鄰里,乃至不相識的乞者。她是台灣婦女不畏辛苦的典型,也是生命力堅韌、撐起一個大家庭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