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PM2.5紅色警示站日數下降,僅45日。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環保署今天(27日)公布今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首次低於13微克,環保署表示,今年因境內空汙防制獲成效,加上境外汙染、氣象條件有利,讓PM2.5濃度下降、空氣品質改善情況為歷年最佳。
環保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長謝炳輝說明今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各汙染物濃度近5年均呈現下降趨勢,空氣品質指數(AQI)良好等級與普通等級合計占比,今年達到93.9%,為歷史最佳。統計至12月15日,AQI大於100站日數持續減少,臭氧及細懸浮微粒(PM2.5)大幅減少。
謝炳輝指出,今年與去年相比,PM2.5達紅色警示站日數明顯降低,統計容易受到東北季風影響的1至3月,去年PM2.5達紅色警示站日數為170日,今年僅45日。
謝炳輝解釋,今年PM2.5紅色警示站日數下降,是因本地空氣汙染防制方案管制成效極佳,加上境外影響(如中國大陸經濟活動下降)減少,最北的富貴角背景站全年平均濃度下降,1至3月平均濃度更是從去年的18.1微克下降至12.3微克。
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蔡孟裕補充,自2016年至今,空氣汙染物排放量約減少3成,其中國營事業如台電、中油、中鋼等空汙減量也達46%。今年空氣品質改善情況為歷年最佳,除本島積極推動空汙防治方案,今年降雨日數也比往年多,雨水去除汙染物效果佳。
氣象局預報中心課長陳維良表示,去年台灣發生百年大旱,降雨相對偏少,因此逆溫層下降,空汙情況如揚塵等較為嚴重,今年降雨日數增多,逆溫層上升,空汙擴散條件比去年好,因此空品改善情況佳。
陳維良補充,12月降雨日數不多,逆溫層將會下降,但因本島空汙防制管制成效佳,空汙排放量少,因此預估不會對空品改善造成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