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 18-18 ) 光復以後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2.12.16
1576觀看次
字級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鄉下的茅草屋 1960年,台南縣鄉下一處農村的孩子們,好奇地跑出來打量外來訪客,遠處即是農村最常見的茅草屋。早年台灣農村因受制於土地所有權分配問題,佃農的生活極為貧窮,一般農家均住在茅草屋,或者是五節芒草與泥土混合的土房。能住上土草厝的已算是生活較寬裕的小地主階層,至於磚石房則屬於極少數富裕的大地主。 日治時代,當局大幅興建農業基礎設施,目的是將農業產量最大化,並沒有改變生產關係,亦不觸及土地分配問題,使得農民受到更嚴重的剝削。光復後的土地改革,促成了幾百年來首次的根本改變,然而前30年農村生活仍然很辛苦,要到1970年代後才逐漸有較大幅度的改善。此照片中的茅草屋旁堆放大量石塊,顯示這戶農家正準備改建或增建石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新竹木造建築市集 1960年代,新竹一處仍為木造建築的市集。日治時代,這種市集在台灣小型市鎮中經常可見,大約1970年代左右,這些木造建築逐漸被拆除,改為磚造的水泥房。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龜山島普陀巖的珍貴歷史影像 1960年,龜山島普陀巖,此時龜山島居民尚未因國防軍演需要集體遷出,因而這張活動照片是十分珍貴的歷史影像。此廟最早為三太子廟,1967年間改建成媽祖廟並更名為拱蘭宮,爾後又改名為普陀巖。廟宇的紅色磚瓦製屋頂有著燕尾與雙龍的泥製裝飾,門窗結構為木造,外牆則塗有石灰做多一層保護。 普陀巖位於龜尾湖附近,廟宇前方就是鵝卵石地,還有用鐵盆裝著髒衣物準備去洗滌的孩童。後方為鄉下常見的石造房屋,以當地隨手可得的鵝卵石作為牆面材料,屋頂則是以晒乾的茅草製成。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金門街景 1960年,金門街景,建築為具有南洋風格的閩南建築,與廈門島上的民居相近。照片中的金門正處於戰備狀態,幾位官兵正在逛街。戰備時期金門的攝影活動受到嚴格限制,此照乃由薛培德律師所拍攝,留下金門早年的市街原貌,十分珍貴。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金門的閩南村落 1960年,金門的閩南村落,由於戰備時期發展受到限制,金門的閩南建築群反而得以完整保留。照片從建築內部觀看的舊式村落景象,均為閩南的三合院式傳統建築,剛下完雨,地上仍有幾灘水,遠方的風景則秀麗無雲。 一般的傳統民宅通常不會設計燕尾屋頂,風格較為樸素古雅,「合院」是由多間房舍組成,再區分為廳堂和廂房。「廳堂」是合院建築的主體,主要為供奉神明和祖先、接待賓客的空間,是三合院建築的中心;「廂房」則是廳堂兩側直向的屋舍,是睡覺、煮飯等生活起居的空間。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高雄巷道生活寫照 1960年代,高雄鹽埕區附近巷道。後方可見新式水泥房,前方為傳統的竹籬笆,路旁有一甘蔗攤販,左側一個男生騎著單車穿過巷道,反映人口稀少的寧靜生活面貌,是1960年代高雄日常的生動寫照。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高雄鹽埕區附近街道 1960年代,高雄市大勇路通往海港的馬路,左邊是日式的宅院,外面有一些攤販,路旁已出現了新式大樓。這是光復約20年後高雄鬧區附近的街道景觀,整體而言車輛和行人都非常稀少。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高雄鹽埕區附近街道

1960年代,高雄市大勇路通往海港的馬路,左邊是日式的宅院,外面有一些攤販,路旁已出現了新式大樓。這是光復約20年後高雄鬧區附近的街道景觀,整體而言車輛和行人都非常稀少。

金門街景

1960年,金門街景,建築為具有南洋風格的閩南建築,與廈門島上的民居相近。照片中的金門正處於戰備狀態,幾位官兵正在逛街。戰備時期金門的攝影活動受到嚴格限制,此照乃由薛培德律師所拍攝,留下金門早年的市街原貌,十分珍貴。

龜山島普陀巖的珍貴歷史影像

1960年,龜山島普陀巖,此時龜山島居民尚未因國防軍演需要集體遷出,因而這張活動照片是十分珍貴的歷史影像。此廟最早為三太子廟,1967年間改建成媽祖廟並更名為拱蘭宮,爾後又改名為普陀巖。廟宇的紅色磚瓦製屋頂有著燕尾與雙龍的泥製裝飾,門窗結構為木造,外牆則塗有石灰做多一層保護。

普陀巖位於龜尾湖附近,廟宇前方就是鵝卵石地,還有用鐵盆裝著髒衣物準備去洗滌的孩童。後方為鄉下常見的石造房屋,以當地隨手可得的鵝卵石作為牆面材料,屋頂則是以晒乾的茅草製成。

台南鄉下的茅草屋

1960年,台南縣鄉下一處農村的孩子們,好奇地跑出來打量外來訪客,遠處即是農村最常見的茅草屋。早年台灣農村因受制於土地所有權分配問題,佃農的生活極為貧窮,一般農家均住在茅草屋,或者是五節芒草與泥土混合的土房。能住上土草厝的已算是生活較寬裕的小地主階層,至於磚石房則屬於極少數富裕的大地主。

日治時代,當局大幅興建農業基礎設施,目的是將農業產量最大化,並沒有改變生產關係,亦不觸及土地分配問題,使得農民受到更嚴重的剝削。光復後的土地改革,促成了幾百年來首次的根本改變,然而前30年農村生活仍然很辛苦,要到1970年代後才逐漸有較大幅度的改善。此照片中的茅草屋旁堆放大量石塊,顯示這戶農家正準備改建或增建石屋。

金門的閩南村落

1960年,金門的閩南村落,由於戰備時期發展受到限制,金門的閩南建築群反而得以完整保留。照片從建築內部觀看的舊式村落景象,均為閩南的三合院式傳統建築,剛下完雨,地上仍有幾灘水,遠方的風景則秀麗無雲。

一般的傳統民宅通常不會設計燕尾屋頂,風格較為樸素古雅,「合院」是由多間房舍組成,再區分為廳堂和廂房。「廳堂」是合院建築的主體,主要為供奉神明和祖先、接待賓客的空間,是三合院建築的中心;「廂房」則是廳堂兩側直向的屋舍,是睡覺、煮飯等生活起居的空間。

高雄巷道生活寫照

1960年代,高雄鹽埕區附近巷道。後方可見新式水泥房,前方為傳統的竹籬笆,路旁有一甘蔗攤販,左側一個男生騎著單車穿過巷道,反映人口稀少的寧靜生活面貌,是1960年代高雄日常的生動寫照。

新竹木造建築市集

1960年代,新竹一處仍為木造建築的市集。日治時代,這種市集在台灣小型市鎮中經常可見,大約1970年代左右,這些木造建築逐漸被拆除,改為磚造的水泥房。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