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南門特色圖示
圖/丹青
南門現今樣貌
圖/丹青
文/丹青
十二月十六、十七兩天,是一年一度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這個台北首度封街舉辦的市集,是由南門口社區發展協會與龍福里辦公室於二○○○年創辦,二○○三、二○○五年續辦,並自二○○六年至今,成為每年十一或十二月固定舉行的書香節祭,引起廣大迴響,成為當地社區特色之一。
南門口是舊地名,指的是台北府城舊南門出城門後,通往景尾(美)、新店的出口附近,也就是今日南昌路和牯嶺街一帶,這一區也是所謂台北「城南」的起點和主要地區。
說到南門口,自然要先提南門。台北於一八七五年設府後,知府陳星聚即著手興建城牆,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竣工,城周圍繞一圈共四‧六公里,築有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南門(麗正門)、北門(承恩門)及小南門(重熙門)五座門。
其中南門為主門,因此形制與尺寸是幾個城門中最宏偉的。所用石材來自大直一帶,構工精細、歷久彌新,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他城門均不同,為通往景尾、新店之孔道。當時南門城除城牆外,還有護城河、水池,台車經南門口運輸貨物前往城內或城外郊區。然而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搗毀台北城的城垣、城廓及西門等,南門雖幸運保存,但也因年久失修而日漸殘破。
如同東門,南門也於一九六六年改建,只剩下一樓石砌門座,圓拱門洞維持一八八二年的模樣;二樓則改頭換面,由閩南式改成明清宮殿樣式,且多了水塔、廁所、茶水間、電話台,再加上一樓機槍堡,成了憲兵哨所。直到一九九五年,軍方才將南門交由台北市政府管理,但二樓仍不開放,同年,市府將南門列為市定古蹟;一九九八年,連同其他幾座城門共同申報為國定古蹟。
從古代的南門出城,就是南門口,居民多以經商為主,因而今日南昌路亦是店面林立。日治時期城牆雖遭拆除,因地利之便,日本官員官邸或宿舍多往較僻靜的今牯嶺街興建、發展,其中著名的南菜園日式宿舍群,也即將於明年修復落成。
昔日的南門口地區,目前已整併為龍福里,其範圍大致包括了現今羅斯福路、愛國西路、重慶南路、寧波西街所圍成之區域。但可不要小看此區,龍福里可是「天下第一里」,因為總統官邸正是位在此處,若總統戶籍設在官邸,就是南門口龍福里的里民呢!
今日龍福里著名景點,包括南門市場(改建中,兩年後將遷回)、中央銀行、舊財政部、公賣局、中華文化總會、楊英風美術館、台博館南門園區、郵政博物館等,每年固定舉辦的文化節祭,除了秋冬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外,近兩、三年來,春天時又多了文總舉辦的「城南有意思」嘉年華。
南門和南門口,是一條連貫歷史的軸線,也是行政、文化、商業相互融合的地區,更是台北宜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