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自負8或12萬 適合從事粗重工作、年輕、常蹲坐者 恐傷胎兒或腎臟
【本報台北訊】台灣一年至少有一萬一千多人,動手術換人工髖關節,中央健康保險局公告,自五月一日起,金屬對金屬介面材質的人工髖關節,「部分」納入健保給付,病患自行負擔新台幣八萬或十二萬,就能換上這種高耐磨的人工髖關節。
醫審暨藥材小組組長蔡文全昨天表示,健保局已向各相關醫院訪價,待資料齊全,將會在健保局網站上公告各家自費或貼補差額價格,提供民眾就醫比價的選擇參考。
蔡文全說,「金屬對金屬介面人工髖關節」是以鈷鉬鉻合金,作為材質,經特殊加工製造,材質較耐磨,適合需從事粗重工作、年紀較輕或常蹲坐的病患。整組價格約十三萬,由於目前健保沒有給付,病患自費使用,還要額外負擔手術費。
繼耐磨陶瓷人工髖關節,列入部分給付範圍後,金屬對金屬介面人工髖關節也比照辦理,更換全組者若要醫材升級,需先提出申請,估計需貼補差額七萬到八萬元;給付對象為置換人工股骨頭者,則要補十二萬元,貼補金額大約都比陶瓷人工髖關節貴一萬元。
健保局提醒,金屬人工髖關節會釋放出金屬離子,部份文獻指出,這種關節植入物,可能會造成胎兒或腎臟的傷害,醫師應向病患詳細說明潛在風險。
目前健保給付的人工髖關節,在正常狀況下,可以使用十五年至二十年以上,隨著人口老化,關節疾病盛行率升高,預估未來病患需求將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