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新冠疫情影響身心 專家2招建議 |2022.12.07 語音朗讀 47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新冠疫情持續趨緩,美國有研究指出,新冠病毒不只帶來身體症狀,還會造成性格變化,尤其年輕族群更容易情緒化、喜怒無常。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新冠疫情持續趨緩,美國有研究指出,新冠病毒不只帶來身體症狀,還會造成性格變化,尤其年輕族群更容易情緒化、喜怒無常。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建議,可藉由察覺情緒和運動來調適自我。一項由由佛羅里達州大學醫學院進行的研究,針對2014至2022年的「了解美國研究(UAS)」的調查數據,分析18至109歲,共7109名的美國人民的五因素人格模型特質,包括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和盡責性,比較疫情前(2014年5月至2020年2月)、疫情早期(2020年3至12月)及疫情中期(2021至2022年)的差別。結果發現,受訪者在前期和早期的人格特質間變化相對較小,僅在神經質上有小幅下降;前期與中期相比,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和盡責性皆下降,且變化幅度相當於約十年的人格變化。研究進一步發現,年輕成人的性格變化最大,神經質顯著增加,親和性和盡責性下降。這份研究於今年9月發布於「PLOSONE」。研究發現,年輕成人的性格變化最大,神經質顯著增加,親和性和盡責性下降。圖/資料照片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人格特質較易因環境壓力改變,但年輕人生活經驗沒那麼多,危機準備度較低、衝擊較大,有可能影響到人格特質。她表示,已有不少研究發現,疫情增加人們恐慌或憂鬱比例,封城或隔離政策使得民眾大量使用網路,也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因此可透過檢視自我情緒,並主動與他人聯繫碰面,與真實世界恢復連結。另外,也可換另個角度看待新冠疫情,觀察是否帶給自己一些過去忽略的正向改變。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建議,可透過檢視自我情緒,並主動與他人聯繫碰面,與真實世界恢復連結。圖/中央社戴怡君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不僅影響生活型態,也改變人們的性格。而且當疫情減緩,準備回歸原有社會群體,如學校等進行互動,就有可能產生壓力,出現焦慮、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戴怡君建議,可透過2個方法調適自己、回歸群體生活,首先是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如果出現負面的想法和情緒,可以寫下來,從釐清想法感受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式。第2是從事運動,尤其是團體運動能帶來更多愉悅感,或是可親近大自然、帶寵物到外頭散步。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建議,可藉由察覺情緒和運動來調適自我。圖/中央社 前一篇文章 112年春節離島加班機 13日下午開放訂位 下一篇文章 微電車掛牌不到1% 推定期定點、巡迴辦理服務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魏碧糈 用茶講心教品德2025.11.0103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2025.11.0604【墨香流韻】一筆清香 一念無塵 梅適情2025.11.0205【營養專欄】破解糖尿病飲食4大迷思2025.11.0106【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62025.11.0207社論--做自己的數位主人2025.11.0208盧世祥 以金繕工藝圓滿人間愛2025.11.0109【看人間】老人應要活得快樂,而不是活得合理2025.11.0410南天寺30周年口述歷史 登英國期刊專欄2025.11.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普發1萬開放登記 經長籲:用在國旅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到宅牙醫推14年 牙醫不足、病患苦等新青安到期 卓揆:不會原方案延長花蓮木瓜溪橋 7日完工立委提案修氣象法 未來有機會放高溫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