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農業災損補助頻惹議,審計部點名農委會有四大濫發現象,並要求農委會檢討。但近期中南部不少縣市的小番茄因病蟲害防治失敗出現「瘋欉」(無法繼續生長),農委會卻陸續公告符合天災救助,引發爭議。農委會不甩審計部報告,挨批災損補助濫發依然如我,凸顯農損補助有必要徹底檢討。
根據《中華民國110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附屬單位決算及綜計表審核報告》,審計部指出106年到110年間,農委會天災救助基金累計編列72億9808萬元,累計執行數卻高達132億3852萬餘元,執行率高達181.4%,直指農委會天災救助預算不敷支用且超支併決算,已成常態。
審計部並點名多項須檢討妥處之處,包括:未達天氣豪雨標準即核發;對豪雨影響不大的水生作物也發災損救助;甚至核定災損面積竟逾土地登記面積,夾帶農路、水塘、農舍未扣除;或與休耕給付重複等情事。
核定災損面積 逾登記面積
其中,部分案件核定受災面積大於土地登記面積者計772.95公頃,金額6033萬多元;另有列管在案的山坡地超限利用案件,仍經地方政府列入受災清冊有0.96公頃。
審計部另比對109及110年度休耕給付清冊與天災救助清冊結果,這2年申領休耕或種植景觀作物補助土地,重複申領同期間天災救助的面積,分別有51.91公頃及178.05公頃,金額1187萬餘元及2920萬餘元。
審計部再套疊106至110年度天災救助案件的地籍圖與國土利用現況調查等圖資,並比對航照圖結果,發現申請範圍內疑似夾雜農路、水塘、空地、農舍等建物者計5萬2157件,也未依法核實扣除。
審計部說,截至去年,農委會已開發308張農業保險保單,其中果樹類作物者計19張,但像黑葉荔枝、金煌芒果、西瓜、青梅及龍眼的救助率均逾4成,易加深部分農民對天災救助的慣性依賴,不利農業保險政策推展。
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表示,對於審計部的要求與建議很早即知道,政府站在解決農民困境的角度,縣市政府將災損呈報上來,程序上都會同意、盡量協助。
導入保險制度 盼減少爭議
他也說,勘災是學問,每個人對農產品認知都不一樣,地方公所、縣市政府、改良場所的研究人員判斷都不一樣,觀點角度不同,未來導入保險制度,以科學數字呈現,達到多少雨量,就達到救助標準,可以減少爭議。
學者認為,審計部糾舉農委會核發災損補助不精確應檢討,凸顯救濟與保險並行的荒謬,救助與保險現在是競合關係,不應因為有天災救助,就阻礙保險的推動,應該兩者做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