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攜手台博打造「島.電生活」展 一覽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

曹麗蕙 |2022.12.05
1358觀看次
字級
台電獲邀首度與國立台灣博物館聯手舉辦「島·電生活」特展,今揭幕,四大主題展出逾60件展品及超過160件珍貴影像。圖/台電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電力已在現代生活不可或缺,只要稍微停電一小時,民眾就覺得不便。但你可知道台灣巡撫劉銘傳除了興建鐵路之外,一八八八年也在台北城「點燈」,是電力設施引進台灣的開始?現今台灣以火力、核能發電為主流,但其實在一九五○年代台灣是以再生能源—水力發電為主,占比高達八成。

「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中,展出過去政府和電力公司以宣傳海報、照片及影片,向民眾宣導正確的用電觀念,減少觸電事故的發生。圖/台博館提供

台灣電力公司與台灣博物館即日起合力推出「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以「電力與文明」為主題,分為「台灣來電」、「電的供給與需求」、「生活與電」及「電的成本」等四大單元,從第一盞電燈亮起、電廠及電網設立,到再生能源開發,由歷史的角度來看電力引進台灣後人民生活方式產生的劇烈變化,並透過逾六十件展品,及一百六十多件珍貴的影像,呈現電力發展在台灣土地上各時代的樣貌。

特展首次對外公開1929年由台電前身、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製作的「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計畫圖」以及1937年的「日月潭發電廠相關設施分佈圖」,一窺日月潭發展歷史。圖/台電提供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表示,電力產業不僅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更深刻的影響台灣的風土人情、地形地貌,甚至文化,期盼藉由博物館研究、策展、教育的功能,「帶動台灣產業進入文化層次,使產業更有文化厚度」。

特展中也透露劉銘傳為什麼想要在台灣點燈?原來在1880年代,電燈的發明象徵著文明與進步,東亞的日本也引進電力設施,受此潮流影響,1888年劉銘傳透過丹麥人協助購買發電機,在台北城架設電線桿,桿上裝設燈泡,成功點燈,也是電力設施引進台灣的開始,但可惜因經費和財政因素,在1891年邵友濂接任台灣巡撫後,就全面停用發電機與電燈。

特展展出陳澄波於20歲(1915年),在國語學校由石川欽一郎戶外寫生課程指導下的〈水源地附近〉,畫中有煙囪的紅色建築,為當年甫竣工的台北預備火力發電所。圖/台博館提供

現代人拍照都想要避開電線桿,然而在近百年前它們可是現代化的象徵。例如展出的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畫作〈水源地附近〉,及台博館所典藏日本畫家小澤秋成的〈台北風景〉,均藉由畫作上的電線桿、電線交織、發電廠等電氣設施所構成的視覺景觀,呈現當時人民對於現代化的追求。尤其〈水源地附近〉中有煙囪的紅色建築,即為同年完工的台北預備火力發電所,也是台北市區首座具規模的發電廠,現為台電綜合研究所。

特展同步展出超過百歲的全台第一顆電表。圖/台電提供

不只如此,特展同步展出超過百歲的全台第一顆電表,並由范賀碩與來自英國的Blaine Whiteley兩位藝術家跨國合作,運用歷年具代表性的十四顆電表,結合數位聲光特效打造互動裝置〈島電風景〉,,讓參觀者彷彿瞬間跨越台灣來電史。

特展結合跨國藝術家合作,運用歷年具代表性的14顆電表,搭配數位聲光特效打造互動裝置「島電風景」,讓參觀者彷彿瞬間跨越台灣來電史。圖/記者曹麗蕙

「島.電生活」特展即日起至2024年4月7日在台灣博物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