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朕之甲兵

文/嚴陽 |2022.11.29
778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唐紀九》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房玄齡奏:『閱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曰:『甲兵武備,誠不可闕(缺);然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安定),此乃朕之甲兵也。』

我們不知道,當朝宰相房玄齡為什麼向唐太宗奏報兵器數目,但我們相信,如果換了一位皇帝,在聽到府庫鎧甲兵械等數量超過了前朝,大概都會滿心喜歡,因為有太多的皇帝迷信武力了。但就因為唐太宗是一位思惟方式有別於他人的皇帝,所以,他才會說:「隋煬帝的兵械難道還不夠嗎?最後還不是丟掉了江山!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百姓生活安定,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唐太宗一語道出了他非同尋常的理論:一個國家穩固的根本,乃君臣是不是同心,老百姓生活是不是安定。如果君臣同心,自然力能斷金;如果老百姓生活安定,那麼國家自然就能太平。

歷代封建帝王大多迷信權力與武力,對於人君們來說,僅僅是擁有「天子」的名號,就能鎮住不少人;若再擁有龐大的軍隊、先進的武器與裝備,更讓一些人真以為自己能夠為所欲為。但是,他們犯下了一個十分嚴重的錯誤,那就是如果「人」出了問題,名號與武力都沒有用。

就隋煬帝來說,因為隋文帝打下的堅實基礎,使得國力相當雄厚──據歷史載,隋朝覆亡之後,人們驚訝地發現,國家倉庫裡的糧食全國百姓五十年都吃不完;隋朝的軍隊也曾經十分強大,征服了四夷,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但是,隋朝在「人」的問題上處理得很糟:兩代皇帝亂殺朝臣,讓做臣子的人人自危缺少安全感;老百姓則因為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以及過度的征戰、役使,怨聲載道,最終讓很多人選擇了嘯聚山林。

或許,正是因為包括隋朝在內中國歷朝歷代的經驗總結,讓唐太宗在對待臣子與百姓的問題上,要更為理性和明智一些。

比如說,哪怕是從前政治上的死敵──前太子與齊王府的舊臣,在他坐上皇位之後也能夠不計前嫌,並根據他們所長予以重用;這其中,魏徵與王珪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而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語,更是為後人津津樂道,這反映的是唐太宗對百姓的高度重視。

當然,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並非僅僅嘴上說說,而是將它們落實在行動上。比如說,唐太宗在位時(至少魏徵仍在世的很長時間裡),絕少大規模的基本建設與征戰,讓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也正是因為如此,方才能夠引領國家走向繁榮,社會空前穩定。而這些,不正是「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乃「朕之甲兵」的最好證明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