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韋士塔
世界各地的實驗室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如何讓電池更輕巧,充電速度更快;讓電池技術出現重大突破的關鍵,是用更薄、更輕的固態陶瓷材料層,取代位於正極、負極之間的液態電解質,並用固態金屬取代其中一個電極。這將大大縮減電池的整體尺寸及重量,並消除與易燃液態電解質相關的安全風險。
固態鋰電池具備能量密度高、使用溫度範圍大、不需放電完再充電、使用壽命長、安全性高等優點,近年來的應用範圍更擴及電動車領域,成為電動車普及的關鍵。
然而,當前固態鋰電池的一大困擾是電池內部會形成樹突(dendrites,樹枝狀結晶),因此無法大規模商業化。
研究人員指出,電池充電時,鋰離子從陰極流回陽極,以鋰金屬作為陽極的電池在反覆充放電過程中,陽極表面容易因為鋰沉積不均勻而形成樹突,樹突會穿透隔離膜接觸到陰極,可能導致電池短路,引發爆炸火災風險。
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的一項發現,有助開啟設計新型可充電鋰電池的大門。MIT的最新研究,解釋了樹突形成的原理,進而探索如何將樹突轉移,防止枝晶穿過電解質。
MIT蔣業明教授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團隊在發表於《焦耳》(Joule)期刊的論文表示,他們發現,用於固態電池的硬質固態電解質材料,會被鋰穿透。研究團隊研判,若由於沉積引起的機械應力增加導致樹突延伸,可以使用外部施加的壓力抵消內部壓力並減緩樹突生長。
樹突形成的過程通常發生在電池不透明材料的內部,無法直接觀察,但研究團隊開發一種使用透明電解質製作電池的方法,可以直接觀察並記錄。經過實驗,研究團隊證明他們可以透過施加及釋放壓力,直接操縱樹突的生長。
研究人員指出,對固態電解質施加機械應力,並不能消除樹突的形成,但可以控制其生長方向,也就是引導樹突與兩個電極保持平行,並防止它們穿過另一側。
參與這項研究的芬徹爾(Cole Fincher)表示,他們的研究成果,最終可能實現以固態電解質及金屬鋰電極生產電池,這不僅能提高電池的容量,而且可以減少對易燃材料液態電解質的需求。
在此同時,哈佛大學科學家也在研發電動車用的新型固態鋰金屬電池,不僅能大幅縮短充電時間,且使用壽命長達20年。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研發的電池技術結構與MIT團隊類似,類似三明治的多層結構,這樣的設計能夠阻止樹突穿透固態電解質,避免電池短路。
哈佛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開發的固態電池原型,最快可在幾分鐘內完成充電,並且循環充電超過1萬次;如果能發展至成熟階段,保證電池更安全又擁有高能量密度,這項技術足以顛覆當前的電池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