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台中市惠來遺址出土的第一具男童遺骸—小來,經過蠟像雕塑師林健成巧手復原面貌後,昨天上午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人見面。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表示,根據DNA檢驗,小來的血統應與泰雅與賽夏族有關,而他覺得復原後的小來以嘴巴及眼睛最傳神。
「小來」是科博館人類學組考古研究團隊於九十二年九月三十日在台中市惠來里,挖掘出土第一座墓葬中,第一具出土的男童遺骸,現在科博館請蠟像師林健成復原男童面貌,並於昨天起舉辦「失落史前惠來人」特展,介紹小來及早期台中地區居民生活狀態及形式的考古研究資料內容。
林健成根據人類學組提供的小男孩頭骨測量數據,經繪圖、確認骨骼構成、加上肌肉和軟骨、添上腺體脂肪組織、特徵細部修飾、皮膚紋理構成、整體細部修飾、取模、成形、植髮修飾髮樣、眼眶內安上眼球、植上眉睫毛樣、膚色表面質感處理等,小來的面部形狀終於昨天公開與國人相見。
科博館從昨天起在生命科學廳一樓特展區展出小來面相復原模形,內容以小來復原過程的三座塑像為主,並配合展出考古工作人員從一四四號抵費地進行搶救發掘工作中所復原出土的陶器。
何傳坤表示,根據初步檢驗發現,小來約是一千二百年前中部鐵器時代人類,DNA檢定與泰雅族及賽夏族血統有關,死亡時約六歲左右,目前考古人員正著手將小來遺骸從化石中剔出來,再將遺骸送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進行電腦掃瞄,希望能找出小來早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