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瑛
我們常說,身教重於言教,也知道人格教育通常依賴身教而非言教,但「身教」是一個模糊的字詞,究竟什麼是身教?什麼樣的身教會留下印記?
會留下印記的身教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大人刻意或非刻意反覆、持續出現的行為,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形成習慣。例如,閱讀、運動的習慣,或者大聲說話、罵髒話的習慣。
日本導演北野武小時候因為常聽母親說:「吃個東西還要排隊,真難看。」成了從不排隊的大人。儘管內心覺得能讓大家排隊的東西應該很美味,還是堅持著,不讓母親失望。
他說:「要說為何能深入我心,也許是因為母親打從心底輕蔑這種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的人。正因為她是真心誠意地告訴我這番道理,所以『拒絕排隊』這觀念才會深入我心。若是母親有口無心,隨口告訴我這道理,我肯定會跟著一群人排隊。」
另一種身教,是引發孩子情緒與感覺反應的行為。因為情緒是比思考更有力的資訊處理,對孩子的影響也就更為強烈而持久。
記得小學時,有一天老師要全班同學把參考書藏到講台底下,還吩咐若有人問起,就一口咬定老師沒有用參考書!果真督學來觀課了,我一直禱告他不要走過來,緊張到根本聽不進老師的上課內容,好在督學隨意翻了一下同學的抽屜,就點點頭離開了。
事後老師沒有任何說明,但即使是小孩也有道德直覺:老師知道自己違規,要同學說謊來掩飾。我不清楚這件事對其他同學的影響是什麼,對我而言,老師的行為直接背叛了他自己所教導的價值,當時的「道德錯愕」至今記憶猶新!
後來,我知道原來體罰、能力分班、課後補習,也都是違反教育局的規定。於是,當老師要我回家問媽媽是否讓我去補習時,我連問都沒問,毫無愧色甚至有點故意地謊稱「媽媽說不要」,回絕了老師。
高中時,知道有些老師以化名偷偷在補習班教書,我上這些老師的課時,常無端變得焦躁,特別是老師談論做人道理時,還會有反胃的感覺,想要出言諷刺他們。叛逆的靈魂,蓄勢待發!
其實,無論父母、老師,沒有人是完美的,只能做個好榜樣,而不可能是完美的榜樣;若能在發現自己做了不良示範時,真誠認錯,一樣可以留下誠實與勇氣的印記。
身教不限於大人與小孩,也同樣發生在長官與部屬、長輩與晚輩之間。
已經過世多年的公公,曾帶我和先生去拜訪一位開診所的朋友,離開後沒走多遠,公公便很嚴肅地說:「以後盡量少和他們家來往!」並對滿臉訝異的我們解釋道:「醫治病人是醫師的天職,我不喜歡家裡供奉財神爺的醫師。」
公公是婦產科醫師,從不催繳醫藥費,還會送紅包給經濟困難的產婦。公公的身教,讓我每次聽到有人誇讚「某某醫院生意很好」時,都會輕聲更正:「是病人很多!開醫院不是做生意。」
身教帶來的影響因人而異,因為包括孩子在內,每個人都是自主的知識建構者。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不靠先天,也不來自直接的教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建網絡、自己的天線、自己的濾網,透過觀察以及與社會互動,「自我建構」出一套世界觀。
因此,身教帶來的可能是模仿、認同,也可能是反省、嫌惡。大人們可以更直覺地看待身教:我們不喜歡說一套做一套的人,小孩也是;我們喜歡清澈真誠的人,小孩也是。
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身教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