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黑椿象為害使有機水稻產量大受影響。圖/台東農改場提供
【本報台北訊】台東稻米品質優良遠近馳名,近年來政府鼓勵農友轉行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有不少農友投入有機水稻栽培的行列,卻遇上病蟲害問題。對此,農委會台東農改場與中興大學合作,研究發現本土黑殭菌,以解決稻黑椿象問題。
台東縣目前有機水稻驗證面積443公頃,排名全國第二位。投入有機栽培減少了化學農藥及肥料的使用,除了產量可能減少外,也會遇到一些以前不曾發生的病蟲害問題。
台東場表示,稻黑椿象為台灣早期水稻五大害蟲之一,1970年代化學農藥普遍使用後已鮮少發現。關山鎮一處連綿100公頃的水稻栽培區,轉行有機操作經過4個期作後,出現稻黑椿象大量發生情形;台東場以各項目前可供選用的有機防治資材進行緊急防治測試,但效果不理想。
台東場表示,在田間調查過程中,中興大學副教授莊益源的研究團隊與台東場研究人員於田區採集的稻黑椿象樣本裡,均發現有被真菌感染死亡個體;因轉行有機操作後,未施用殺菌劑的環境條件下才會有微生物天敵的出現。
莊益源研究團隊分離菌種,再接種感染稻黑椿象,發現編號「黑殭菌YCC604」效果優良;又經小規模田間試驗證明防治率可達70%以上,顯示有發展成微生物製劑的潛力。
台東場表示,「黑殭菌YCC604」後續的研發工作,日前已與國立中興大學完成稻黑椿象防治合作備忘錄簽署,未來雙方將在田間試驗方面密切配合,並由台東場負責田間試驗工作的進行,朝生物農藥登記做準備,也讓從事有機農業的稻農遠離被稻黑椿象侵襲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