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散步】驅逐惡靈

文/李時雍 |2022.11.09
814觀看次
字級

文/李時雍

途經西南隅的青青草原,這伸延向海、傳說達悟族飛魚神話始源之地,沿岸地形更多有海蝕風刻的礁岩。我們不時暫停下摩托車,對照著路牌標示上傳統的族語或現代地名,至島的至南,終於來到了龍頭岩。

族人口中的「ji-mazicing」,原初意思是「岩石鋒利不規則形成坑坑洞洞的岩壁」,岩塊黝暗、巨大,覆著植被而又充滿奇詭犄角,周遭,即一片廣闊的平坦地。在這裡,可與靜默的岩壁一齊對望僅隔幾海里的小蘭嶼。

我初次見到這一地帶景觀,印象是翻讀《人間》雜誌八○年代後期的報導與寫真。一行伍的達悟族人,著藤盔藤甲,行經過往曾為漁場的沿海岸,彷彿進行傳統驅逐惡靈儀式。此前不久,族人們遲延恍然地驚覺,政府代表口中在此興建的魚罐頭工廠,實際將作為台灣核能廢料貯存場。

七○年代一項「蘭嶼計畫」,擇鄰近龍門港的腹地隱密地展開。1982年興建完工的蘭嶼貯存場,接收了來自台灣第一批萬餘桶核廢料,幾年間,核能的翳影快速累疊於小島。終致延燒起1988年2月20日由島上族人們發起的「220驅逐蘭嶼惡靈」抗爭行動。惡靈Anito的信仰,起源於死靈喪葬等禁忌,延伸為族群生活重要約束,驅逐惡靈則成為船祭、落成新屋,乃至患病時遵循的儀式。此刻面對船隻輸入的「黃色罐頭」猶如現代惡靈,真真切切地脅迫著島上生命欲驅逐之。

我見過一系列《人間》攝影家關曉榮、蔡明德的影像,沿著龍頭岩岸,滿是高舉「核廢遷出蘭嶼」、「還我淨土」的標語;其中一幀,捕捉下台灣前來聲援的藝術家王墨林、周逸昌等人,策畫第一場行動劇場「驅逐蘭嶼的惡靈」,撐起的巨型布偶,彷彿體現群人的不安。

擱下摩托車,從可以瞭望小蘭嶼的草坪往回走,走過年輕時的夏曼.藍波安涉身抗議群眾與族人、父祖曾一次次走過的環島公路,我也來到蘭嶼貯存場森嚴的門柵和圍牆外。我絲毫沒有打算走進。僅只是佇於警衛室入口旁,一窺筆直的徑路,直通深處的貯存建物。邊想起在拓拔斯.塔瑪匹瑪《蘭嶼行醫記》、胡台麗《蘭嶼觀點》、希婻.瑪飛洑《黃色罐頭與我》,及至夏曼.藍波安《安洛米恩之死》所讀到種種憂傷的證詞及故事。

當天晚上,參加了民宿安排的夜觀行程。隨著達悟「教練」騎行於南邊環行的海岸。臨海的雲層積聚,潮溼,行過龍頭岩始落下絲絲細雨,我們暫停在一處候車亭子,關上頭燈瞬間像滅掉火燭般漆黑。因等候,教練指向黑暗道路中更顯黑暗的廠房,談起過去的抗爭,魚罐頭、黃色廢料桶、驅逐外來的惡靈;中年的教練話語低沉,雙眼卻如燃點火炬。末了他說:「一般帶遊客夜觀,其實我們不太談這些。」卻因這陣雨,我第一次聽到來自達悟人的口述追憶。

想起日中,又騎行小段,至象鼻岩(ji-malacip)折返,忽忽聽到山壁有奇異的聲響。抬頭看,但見群集的山羊高高立於陡峭岩上,嚼草、似列隊跳躍,或者空望或佇立。犄角美麗,因鬚毛而顯老邁的臉容,幾乎與亙古的岩壁同樣銘刻以滄桑。

牠們行經我們,行經卻無視人造的圍牆和柵欄,今仍埋葬之惡意。僅只是專注地凝望著海。海是驅離憂傷的遠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