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台灣生育率低迷,已經是全球後段班,從國發會報告更可發現,到了2035年,台灣總生育率將取代南韓,成為全球總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總生育率可理解為每婦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總數。觀察台灣過去總生育率的走勢,在2010年一度跌破1、下探0.90人,主要是因前1年為孤鸞年加上當年為虎年,導致總生育率創下歷史新低,隔年便回升,不過2020年又再度跌破1,跌至0.99人。
國發會指出,2021年台灣總生育率續降為0.98人,但和亞鄰國家相比,仍較韓國、香港高。
然而,進一步觀察國發會彙整主要國家總生育率推估,可以發現,雖然台灣總生育率可望小幅回升,但到了2035年,也只升至1.12人,不及韓國提升的速度(1.18人);也就是說,2035年台灣將正式取代韓國,成為全球總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勞動力不足
年輕人扶養負擔重
此外,國發會指出,雖然台灣15歲至6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率目前還處在高峰期,但下降速度相當快,自2056年起,占比將低於主要國家,僅略高於韓國,並於2060年開始低於50%。
少子化衍生的議題將在勞動市場、社會照顧等面向發酵,除了平均年齡走高、工作年齡人口占比下滑,還可能導致勞動力不足,年輕一代的扶養負擔也會愈來愈沉重。
國發會報告便指出,台灣的扶養比自2012年起逐年上升,依據中推估,隨老年人口快速攀升,未來扶養比也將隨之上升,2022年為42.2,預估於2060年就會超過100。
另外,以工作年齡人口與老年人口之比來看,2022年每4名工作年齡人口負擔1名老年人口。
但到了2070年,降至每1.1名就須負擔1名老年人口,屆時青壯年恐怕將被沉重的扶養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人口負增長
常見於已開發國家
據各國官方數據顯示,世界經濟發展水凖較高國家,不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口負增長現象。比如東亞的日本和歐洲的瑞典、丹麥、德國等國均面臨類似情況;據世界銀行最新的數據統計顯示,日本、瑞典、丹麥的生育率分別為1.3、1.7和1.7。
但仍有些國家地區人口仍在增加。未來30年,超過一半的人口增加發生在8個國家,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及、衣索比亞、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和坦尚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