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家許宗煥創作茶具作品,都是嘔心瀝血之作。圖/簡慧珍
【本報彰化訊】「我為彰化縣西南角留住台灣工藝之家這塊招牌。」輪椅陶藝家許宗煥一邊說,一邊用自己製作的茶壺沏茶,背後櫥窗裡擺滿各式陶壺,有表現在地特產花生的花生壺組,有仿照自家農地種出絲瓜的絲瓜壺具,巧手巧思為彰化縣偏鄉大城點燃藝術的火炬。
許宗煥一九九二年以陶藝創作成就,榮獲台灣省第六屆傑出殘障青年「金毅獎」,從此接連得獎十餘次。當初因為沒興趣念書,許宗煥國中畢業執意「出社會」打拚事業,先後到台中、宜蘭做過畫招牌和木工雕刻,最後去了新北市板橋當修車師傅,因好友誤觸千斤頂,轎車倏然下降壓住他,保住性命,下半身卻永久癱瘓。
受傷後的許宗煥坐著輪椅被家人接回家鄉,年僅二十歲,對前途完全絕望,自我封閉兩年,靠畫畫打發時間和解悶,偶然機會下開始學陶藝。
許宗煥不認輸,但礙於下肢癱瘓行動不便,久坐會血液循環不良,大的做不了,量產的做不來,最後選定體積小、技術性高的茶壺作為創業主題,搭上台灣茶葉行銷全球的順風車,成功燒製十二生肖造型陶壺並受到矚目,信心大增。
「茶壺只有三個結構:壺身、壺蓋、壺嘴。」許宗煥說,看似容易,卻須經過拉胚、修胚、組合、窯燒等多道工序,一開始他只會拉胚,做不出完整茶壺,克服組合三結構的困難,燒製成的茶壺卻倒不出水,找資料又請教陶藝前輩,原來沒開透氣孔。
基本功練熟後要進階,他拜師學手捏陶,讓陶壺造型更多變化。陶土土質每批都不一樣,做一把好壺的前提是掌握陶土特性,許宗煥常用台灣陶土混合進口陶土,透過控制窯燒溫度表現陶壺的色澤、質感,接著是變化造型,壺身厚薄也要拿捏好才不會燒裂,所以每次教學他都說「再多的理論不如實做」,累積經驗就得到成功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