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團隊發現荷蘭時期大員市鎮及疑似清代金門館遺構。圖/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記者羅智華台南報導】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在台南今安平古堡位址建造熱蘭遮城,台灣自此加入大航海時代行列、成為國際貿易據點。數百年來各族群在這塊土地共生,不僅形塑今天的台南,也建構今日的台灣。為探究一路走來的歷史,成功大學團隊在安平劍獅埕考古發掘,發現荷蘭時期大員市鎮街區遺構及疑似清代金門館遺構,令團隊振奮不已,堪稱台南四百年歷史溯源的重大斬獲。
委託成大團隊發掘的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從目前發掘成果來看,團隊在安平劍獅埕發現荷蘭與清代等不同時期的建築遺構,研判此次發現的荷蘭遺構,與成大建築系教師黃恩宇探討十七世紀熱蘭遮市鎮城市空間與街屋建築的研究成果相吻合,為當代研究了解荷蘭時期大員市鎮的街廓空間提供重要資訊。
另外,這次考古發掘出土的清代鋪面遺構,經比對史料研判疑似為金門館。文資處表示,金門館是清代實行班兵制度時,由輪流來台駐守的班兵建造,作為供奉同鄉神明的會館。原安平地區共有五處這樣的會館,包含閩安館、提標館、海山館、金門館、烽火館,目前僅有海山館留存,已指定為市定古蹟,如今發掘出疑為金門館的遺構,也讓考古團隊相當振奮。
不僅如此,從出土文物中亦有諸多發現,像是十七世紀的地層發現以大量血蚶及少量碎蚵殼、紅磚作為鋪面的做法,可能是荷蘭時代文獻提及的工法。另外,也發現有來自日本的瓷器等物品,說明當時安平地區已與日本有往來貿易。
文資處表示,透過這次的考古調查,除呈現出台南四百年前後的城市風貌變遷,也找到更多關於台南的歷史故事,文資處接下來將透過3D掃描方式記錄發掘成果,期盼讓當年的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面貌重現世人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