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使阮光顯等人在清音閣看戲前,向乾隆皇帝行禮的情景,被宮廷畫師繪製成〈阮光顯入覲圖〉銅版畫。圖/取自故宮官網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一座山莊志,半部清代史」,在沒有空調的古代,清朝皇帝夏天時,愛往清涼的避暑地跑,還會把整個辦公室和工作都搬過去。
故宮現正推出的「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特展,便是藉由分析清代皇家園林中占地最廣、保存最為完好的「熱河行宮」內外規畫與細節,呈現出清帝國多元族群以及宗教的統治風貌,展期至十一月二十七日。
故宮表示,熱河避暑山莊位於大清帝國面向北亞前沿,滿蒙漢三族交界之處。每年五至九月間,皇帝赴山莊避暑、秋獵,並接見蒙藏活佛、王公貴族及外國使節,許多關鍵決策都是在避暑山莊下旨施行,儼然成為帝國的第二政治中心。
治園如治國 大清微宇宙縮影
展覽分為「治園如治國:微宇宙的大清帝國」、「統治者身分的多樣性」、「多元宗教政策」、「地方政制的多元特色」、「語言文字的多樣性」及「政治與禮儀」六大單元。
其中〈熱河避暑山莊圖〉的鳥瞰視角,可一覽盛清時代山莊建築布局,以宮殿區為核心,四周圍繞象徵江南地區的湖泊、西北地區草原與東北的山巒,具體而微地展現避暑山莊作為帝國統治疆域的縮影;〈萬樹園圖〉描繪位於山莊北側平原區的萬樹園,皇帝在此宴請蒙古王公貴族與外國使節,是清帝國聯繫邊疆民族的重要外交場所。
〈土爾扈特渥巴錫汗贈乾隆皇帝西式餐具〉則述說蒙古土爾扈特部,自俄羅斯草原前來歸附的壯烈過程,也是清帝國軍事擴張史上的一件大事,內有皮盒盛裝的西洋刀、叉、匙等,樣式器型與十八世紀俄羅斯洛可可風格相近。
「朕」的稱謂 視對象而有變化
你以為皇帝都叫自己「朕」嗎?故宮表示,在避暑山莊處理民族事務的皇帝,面對帝國內外的多元族群,會依對象的不同而展示其多重身分,有時自稱皇帝或天子、有時自稱為君或是汗,而身為八旗的主子,滿洲大臣上奏時以額真稱之。
此外,滿洲統治者尚有另外一種身分──「文殊皇帝」,此名號為清順治年間以降,西藏來書稱呼皇帝的慣例,乾隆皇帝甚至以文殊菩薩在世化身自詡,透過繪製一系列自身文殊像,自我塑造「文殊皇帝」的形象。
避暑山莊的正門麗正門的門牌,以滿、蒙、漢、藏、維五種文字書寫,此種語言文字的多樣化,成為清帝國多元統治的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