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英國已故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葬禮,19日在西敏寺舉行;西敏寺一直是英國君主喪禮或加冕登基的地點,對英國王室具重要歷史意義,時間近千年。
追溯西敏寺歷史,1040年代,在一座本篤會修道院原址,擴建而成一座石教堂;1066年威廉一世首次在此加冕,自此成為數世紀傳統。
亨利三世1245年下令開工,將西敏寺打造成當今大型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教堂。這座教堂最初設計,就是作為君主葬禮或加冕登基之用。
西敏寺迄今舉行過38次君主加冕登基儀式。伊麗莎白二世1953年在「聖愛德華寶座」上加冕,她的長子查理三世也將循此儀式登基。
西敏寺也是英國王室婚禮舉行的地方,1100年亨利一世迎娶蘇格蘭的瑪蒂爾達,創下首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前,於1947年在西敏寺嫁給希臘王子菲立普.蒙巴頓。
30位英王和女王中,約有18位埋葬在西敏寺,最近一次下葬西敏寺的英王是喬治二世,時間在1760年。伊麗莎白二世葬禮雖在西敏寺舉行,不過下葬地點還是回到她個人最喜歡的官邸「溫莎城堡」,安葬在城堡裡的喬治六世紀念禮拜堂,在丈夫菲立普旁邊長眠。
迄今有約3330人葬於西敏寺,包括英國貴族、詩人、將軍、政治家、科學家等,例如狄更斯、喬叟、山繆.詹森、吉卜林、威廉.威伯福斯、牛頓、達爾文、史蒂芬.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