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今天,我們有很多方式計算時間、測量時間,但在三千多年前,人類是如何測量時間?先不談較長的時間測量,以日計,或以月計的時間太長,對日常生活沒有助益,如果你要和美眉約會,告訴她後天見,而不是精確地告訴她是後天下午三點,那約會肯定會讓你失望。因此能以小時計的時鐘是不可缺的。
最早記錄時間的工具
最早記錄時間的工具是漏壺,一只裝滿水的陶壺,底部流失的水就像時間的流逝,漏越多水,代表流逝的時間越長。西元前一千多年,埃及就用會漏水的容器量計時間(如圖一),中國古代用漏刻來測量時間,漏刻是由漏壺和箭刻所組成,漏壺裡頭盛水,箭刻上的刻度用來表示時間。沈箭是用在漏水多寡代表時間的長短,補加水到漏壺,則是用浮箭。但漏水的速度並不穩定,滿水時,漏水較快,水快流盡,漏水較慢,為了穩定水流速度,得多加漏壺,讓原先漏壺的水位固定。於是東漢出現了二級漏壺,晉代出現了三級漏壺,唐代出現了四級漏壺(如圖二)。
立竿見影
日晷則是白天記錄時間的工具,用的就是立竿見影的效果,太陽隨著時間在天空中運行,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日影,利用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量當下的時刻。
日晷是由一平台晷面和一根晷針所構成,若晷面和地球的赤道面一致,和地平面成一固定角度(此一角度和日晷擺放緯度的總和是90度,例如北緯30度的晷面和水平面呈60度),這種日晷稱為赤道日晷(如圖三),另外還有地平日晷和垂直日晷。地平日晷是將晷面平放在地面,而垂直日晷則是放在垂直牆面上。不同的日晷,在晷面上的時間刻度不盡相同,赤道日晷的時間刻度比較像手錶,有均勻的時間刻度,其他則有不均勻的時間刻度(如圖三),不均勻程度和日晷放置的緯度有關。
圭表是另一種利用日影的計時工具,紀錄一年的日變化。圭表是由兩根互相垂直、呈L形的柱子所構成,以南北向、平放在地面稱做圭,垂直地面稱做表(如圖四)。當正午時分,太陽經過子午線的時候,會落影在圭上,日影的長短隨著一年四季有所變化,北半球夏至的時候,日影最短,冬至最長,南半球正好相反。
圭與子午線
達文西密碼一書中,西拉跑到巴黎聖許畢斯教堂挖取拱心石,根據盟主和三大長老的口供,拱心石是藏在通過聖許畢斯教堂的玫瑰線下,玫瑰線是通過巴黎天文台的子午線。1884年以前的本初子午線是這條子午線,之後改成通過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線。但聖許畢斯教堂地上刻畫的線並不是玫瑰線,而是圭,玫瑰線並沒有通過教堂。
鐘表的雛形應屬單擺鐘,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從教堂擺盪的吊燈,發現了單擺原理,吊燈擺盪的幅度和週期無關,也就是說擺盪厲害所花的時間和輕微擺盪的時間一樣,這種穩定的週期特性正可用來計時。幾十年前掛在牆上的時鐘,很多都是利用擺垂來計時(如圖五)。
計時兼定位
鐘表除了計時的功用外,還可以用來訂定地球的經度。14世紀的歐洲進入航海探索的時代,要在茫茫大海當中找到船隻的位置,光靠太陽或夜晚星座是不夠的,經過四百多年,船長要在船上量出經緯度,還是件非常困難的任務,甚至因為迷航,造成18世紀初英國四艘船艦的觸礁,將近二千多名水手淪為波臣。
地球的緯度是和所在位置看到北極星的高度有關,而地球經度是和當地時間有關,若有精確的鐘表,就可以換算出當時的經度。1770年英國鐘表匠哈理遜製造出哈氏五號航海鐘(如圖六),精確度可達每日三分之一秒,在哈理遜長達30多年的研發,航海鐘有助於英國成為海權強國。我們下回來談談航海鐘是如何訂出地球的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