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作家安新民 單車騎向心地圖 文/鍾碧芳 |2022.09.06 語音朗讀 447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安新民表示,努力嘗試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就是一次壯遊。圖/安新民提供法國之路著名的地標「寬恕之丘(Alto de Perdón)」上的鑄鐵雕像:一隊正邁向聖地牙哥的朝聖隊伍。圖/安新民提供安新民對環遊世界一直懷有夢想,退休後開始依興趣規畫旅行。圖/曾原信 安新民表示,努力嘗試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就是一次壯遊。圖/安新民提供朝聖的終點:Santiago de Compostela主教座堂。黃昏時敎堂的立面由原本的暗褐色逐漸轉變成飽滿的金黃色。圖/安新民提供 文/鍾碧芳 旅遊作家安新民從小就對環遊世界懷有夢想,但直到40歲赴美攻讀碩士才決定將攝影學好,利用課餘閒暇以邊旅遊邊拍照的方式,開車遊遍並記錄美國各國家公園的自然景觀;而「現在退休後,心閒下來了,腳也自由了,更想一塊塊地編織心中那塊美如織錦的世界地圖。」於是,開始依照自己的興趣規畫旅行。旅美返國後,安新民著手撰寫部落格,記錄那段在公路上自由奔放的駕車旅行,也因為部落格回響熱烈,出版社找上他出書,進而成為業餘的旅遊書作家。安新民最初的旅遊方式,是以長途健走為主,他說,自己是在50歲後為了完成攀登尼泊爾聖母峰基地營而開始登山,「老實說,我在完成聖母峰基地營紀行前,連台灣百岳都沒爬過。」幾年前,更為了要完成800公里的朝聖之路展開自行車訓練;他笑說,自己很快地就喜歡這種速度比徒步快5、6倍不止的運動。考驗體能膽識 登6千公尺島峰 問他這些年來的旅行目的地是如何選擇的?安新民說自己特別喜歡地中海周邊國家,而選擇的旅行地點,大都是從電影、傳記、遊記或文學作品等而來的養分,是想多看、多聽;「基本上是要滿足好奇心,總以為遠方有故事等著我。」「我從來沒對旅行設下『價值與意義』這種類似哲學層面的使命,而是在每次旅行前,事前的規畫都力求詳盡周全,旅途中盡情享受。」關於旅行,安新民總是嚴肅以待,希望透過旅途來認識、體驗與探險,並且尋求能考驗自己體能與膽識的機會,好比如登上尼泊爾6189公尺的島峰Island Peak,或騎單車完成貫穿台灣南北各大山脈的剖西瓜路線。電影引發好奇 鐵馬完成朝聖路在規畫以單車騎向庇里牛斯山前,他對朝聖之路就心生嚮往,直到看了電影《The Way》,更激發對這條長達800公里沿路人文與自然景觀的好奇。法國之路(Camino francés)是眾多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中最熱門、最精采的一條朝聖路,全程大約772公里,如果以徒步方式走完全程,一般人大概要花上30天到40天的時間。「我自覺沒那麼大的耐性能用雙腳走完它。幸好,《The Way》電影裡,曾有一個畫面清楚看到有單車朝聖者自主角身後匆匆而去。」那時安新民腦中浮現一句單車界的名言:「開車太快、走路太慢,只有騎單車才能留住人生的美景。」於是,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他和一群熱中單車運動的朋友們,一同去認識這條有千年歷史的文化之路。放慢速度收穫多 體悟旅行真義在這世界的各個角落,每天都有人懷著不同的理由踏上朝聖之路,用不同的心境抵達聖地,可能是出於心靈、健康或其他動機,「但當然也有不少人像我一樣,是把這條古道當作一般的旅遊景點。」安新民說。當初安新民只是在尋找一個難度較高的自助旅行,在規畫行程時,心態上只是準備一趟越洋的單車旅行,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克服困難、如何順利騎完全程又能平安無損地返抵家門。「即使是行前準備,也是以鍛鍊體能為主。」但到了西班牙之後,從一邊騎、一邊觀察中,他感受到這條自中世紀興起的朝聖之路,其實孕育了無數璀璨的文化。「沿途中,必須不斷閱讀,才弄得清楚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帶來的衝擊。」也是最後才明白,原來這條千年古道,根本是一趟歐洲文化之旅。完成這趟800公里的人生旅記,安新民說,即使已感受旅途中驚喜連連,但還有更多來不及發掘的故事。「所以,我經常告訴自己,旅行要放慢速度,行進的愈慢,看的就愈多。」對他而言,旅行不在於去過多少地方,而在於對造訪的地方了解多少,也許,這才是旅行的真正意義。跨出舒適圈人生第一場壯遊年輕人才有壯遊的權利嗎?國外有不少強調老年退休後壯遊的活動,像是電影《一路玩到掛》般反應熱烈;國內也有多年前流傳的「不老騎士機車環台」。雖說壯遊挑戰體力,但對於人生下半場才正要開始的橘世代,「若覺得現在的生活單調乏味,或許能以突破自我的壯遊來找到新的成就感。」正如單車壯遊達人所說:「贏過昨天的自己一點、嘗試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就是一次壯遊。」安新民對想壯遊者的建議:‧先盤點出興趣和嗜好,找出後將注意力集中在旅途中所屬意的目標。‧目標不用太宏大,但要有點冒險、跨出舒適圈的決心。‧甩開平日束縛你的人事物,不讓這些因素影響你的計畫。‧行前審慎的規畫,鼓勵自己做新的嘗試。‧別輕易放縱自己後悔走回頭路。‧壯遊需要體能,平時就要訓練累積。至於體能及運動訓練,先從動機開始,剛運動前不要太苛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可參加登山團體或任何運動團體。他提供一個小訣竅:「我手裡總握有一份bucket list(願望清單),這是督促自己持續運動的動力。」本版與聯合報「橘世代」周報合作 前一篇文章 汪浩人生下半場 螢幕揮灑專業 下一篇文章 律師賴芳玉站前線 為婦幼發聲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陳明智升級醫院 吸引患者回流莊仁賓回鄉服務 翻轉百年嘉醫動力火車結伴50年 接住彼此樂與悲動腦專家謝仲思 建構台灣尾醫療網坐輪椅仍堅持看診 張常勝造福偏鄉醫療母患膽結石經歷 王宏育應用於門診 作者其他文章《台北物語》導演 75歲編劇黃英雄 自在寫人生劇本姚黛瑋愛上運動 專注鐵人三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