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成良田一收變兩穫 拜曹公香火繚繞百餘年

王淑芬 |2022.09.04
1956觀看次
字級
鳳山知縣曹謹引水開渠灌溉,讓鳳邑旱地變良田,後人感念恩澤,建祠建廟祭祀,至今香火繚繞。圖/記者王淑芬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初到鳳山的民眾必然會對不時出現的關鍵字「曹公」感到好奇,原來曹公圳、曹公路、曹公廟、曹公國小都是為紀念清朝鳳山知縣曹謹開鑿「曹公圳」讓旱地變良田的德政而命名,後人奉祀162年,至今香火繚繞。

被外界稱為「廟祝」的農田水利署高雄管理處(前身為高雄農田水利會)處長呂文豪說,農民領受到曹謹興水利建大圳讓旱地成良田,建祠、建廟,每年11月1日「曹公聖誕」帶領委員及信眾行三跪九叩禮祭祀百餘年前的「水利工程先驅者」曹公,也是後人飲水思源的最佳寫照。

他說,清道光年間,鳳山、大樹、仁武、鳥松、大寮、林園、小港、左營、楠梓及橋頭一帶都是農業莊稼,可惜農民常要昂首望雲霓,一旦老天爺不賞臉,土地乾涸就是大旱歉收。

史料記載,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鳳山大旱,曹謹奉派鳳山知縣,當時的知府告知要「足食才能弭盜」。曹謹於巡視鳳山縣境即現今的屏東、高雄,發現在九曲塘畔下淡水溪(現今高屏溪)一帶有豐沛的水源,於是他啟動開圳灌溉荒田的計畫,歷經2年掘圳44條,圳渠川流澤被約2100多公頃。

圖 / 記者王淑芬

地方百姓歡喜原本只能一收的農田變兩穫,農家收成增加漸能溫飽,人民感念曹謹興水利嘉惠農業,於是將大圳命名為「曹公圳」,後來鳳邑在道光二十一年又逢大旱,曹謹再授權開闢「曹公新圳」46條,灌溉面積再增加約2000公頃。

農民作物兩穫歸功曹謹知縣興水利開大圳的功德在基層流傳,鳳山縣民後來在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追崇曹謹並於鳳儀書院建祠朝拜。曹謹的恩澤不僅百姓稱慶,曹公圳灌溉數千公頃,農穫增產的政績還受到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肯定,盛讚曹謹是有遠見的水利工程先鋒,不忍曹公祠傾圯,於是在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捐資、捐地在鳳山曹公路重建曹公祠。

圖 / 記者王淑芬

不過當時追崇曹公政績,祭祀都只是「長生牌位」,信眾認為有失莊嚴,於是地方仕紳稟神請示決定塑造曹公金身,於民國81年安座曹公神尊,同時將「曹公祠」晉陞為「曹公廟」,續享後代香火。

圖 / 記者王淑芬

代代子孫有感曹公圳、新曹公圳開渠灌溉澤被後代,文史工作者爬梳曹謹事蹟,追祀他興水利、開水渠、引水道工程的遠見,鳳邑赤山文史工作者鄭溫乾等人還在民國88年踏上「尋根知縣曹謹之旅」,攜帶曹公廟的香火跨海到河南沁陽市曹公墓園祭拜,當時距離曹謹辭官返鄉已相隔154年。

圖 / 記者王淑芬

呂文豪說,當時兩岸學者還針對興水利、開大圳提高農業產能舉行「曹謹公學術研討會」,揭露更詳盡的曹公事蹟,也增進兩岸的交流議題。後來高雄縣政府文化局邀請專家會勘「曹公圳」水門舊址,在2000年將曹公圳舊碑及閘門列為縣定古蹟,也舉辦過「曹公文化節」活動。

呂文豪指出,鳳山、大樹、大寮一帶在還沒有開鑿水圳前,高雄平原沒有完整的灌溉水渠,無法引高屏溪川流,農民看天作物歉收,舉目盡是乾涸黃土,百姓食不溫飽難免盜心,所以才會有曹謹履新前,知府熊一本建議「足食弭盜」的施政方向。

圖 / 記者王淑芬

後來,44條曹公圳從大樹區九曲塘引高屏溪水灌溉,穩定、充足的川流滋養田畝,過去龜裂的「看天田」不再黃沙飛揚,平原有綿密的水圳網路,荒地變良田,稻米能一年2穫,人民廣建糧倉,也讓鳳山縣成為南台灣重要的米糧產地。

直到現在,曹公圳仍是高雄市灌溉農田、防洪的重要渠道,呂文豪說,旱季透過調控還能挹注大高雄地區民生用水,暫解乾旱之苦。

圖 / 記者王淑芬

儘管時代進步,人民的生活型態改變,但是曹公圳引水灌溉成就農民兩穫澤被數代,曹謹堪稱為「水利工程的先驅者」;全國僅有的「曹公廟」至今香火繚繞,已成了鳳邑人民的信仰中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