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泰國佛寺?來與僧人聊天

 |2022.09.01
1403觀看次
字級
泰國松達寺建於十四世紀,寺內供奉著距今有五百多年的泰國最大金色佛像。圖/取自網路
泰國柴迪隆寺「與僧人聊天」(The Monk Talk)計畫,讓年輕沙彌用英文與各國遊客交流。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Hello! How are you!」走進泰國柴迪隆寺,一群沙彌用英文熱情招呼外籍遊客。透過參加「與僧人聊天」計畫,這群沙彌用英文介紹僧侶生活,和全世界的觀光客交朋友。

「與僧人聊天」(The Monk Talk)計畫已在泰國清邁柴迪隆寺(Wat Chedi Luang)、素攀寺(Wat Sri Suphan)、松達寺(Wat Suan Dok)與雙龍寺(Wat Doi Suthap)等知名佛寺進行逾十年。只要不談論政治、保持禮節,廟裡的沙彌歡迎遊客來找他們解惑,用英文和外籍旅客暢聊佛教及僧侶生活。

向世界說法 語言是工具

泰國曼哈庫特佛教大學(Mahamakut Buddhist University)教師披塔法師表示,校方舉行「與僧人聊天」,希望將佛教推向更廣的世界舞台,「如果出家眾無法說英文或其他語言,要如何和世界溝通?」披塔法師表示,對於僧人來說,這項活動能夠與英語母語人士面對面交流,是重要的英語口說鍛鍊機會。十年以來,這項活動總共吸引約四百至五百名曼哈庫特佛教大學學僧參與。

「如果來到佛寺,大家只看到美麗的表面景象、拍照就回去了,那就太可惜了。」披塔法師說,讓觀光客與僧人對談、現身說法,能解答遊客對泰國僧侶與佛教的好奇。

豔陽高照,柴迪隆寺裡有個小亭子,裡面掛著寫得密密麻麻的白板,用英文寫滿佛教教義。亭子前,一休法師與其他沙彌在來自美國、法國等地的遊客間梭巡,和不同觀光客對談,時不時迸發笑聲。也許這也成為了觀光聖地下,弘法度眾新形態。

東西方交流 弘法新型態

扳著手指,一休法師細數過去與他交談的觀光客的國籍,兩隻手都數不完:曾和他聊過的觀光客,來自美國、法國、英國、冰島、哥倫比亞、印尼、匈牙利等世界不同的角落,「我參與這個活動,是為了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交朋友,也希望能將佛教與各地的旅客分享」。

一休法師一天至少接待二十名觀光客。疫情來臨前,他一天曾與超過百位觀光客對談。一休說,大家最好奇的出家原因以及出家眾生活,因為一般人對僧人的印象,可能是每天都在打坐,但事實上,身為學生的他,在早晨禪坐結束後,也會學習國文、公民、英文等科目,如同其他普通高中生。

老師夏洛恩(Charoen)表示,小僧侶們參與「與僧人聊天」計畫,不僅僅提升沙彌們的英語能力,也讓觀光客與僧侶能接觸不同的文化,從東與西方不同的視角看世界。

曾跟僧人談天的遊客露西(Lucy Pinkstone)分享:有些遊客會詢問你意想不到的問題,大家來自不同國家、背景,這意味著談話內容永遠不會乏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