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攜手國中小學生以漫畫轉譯高雄在地特色。圖/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中山大學西灣學院USR計畫團隊以漫畫做文化轉譯工具,攜手金漫獎作者陳小雅「有橋漫畫工作室」,規劃專屬青少年的漫畫工作坊「這夏畫 話很多 2.0」,有15所國中小學生,從故事轉化高雄物產與特色,創造芋頭姊等人物也分享不同面向的高雄。
攜手國中小學生的創作工作坊由USR計畫「教育知識在地化與實踐場域全球化:由高雄舊港新灣出發」推動,學員有來自前鎮區等15所國中小學生,他們在引導學員發想前鎮特色或高雄物產的過程中,除了輕軌、捷運、八五大樓等硬體建設,還有農特產品如芋頭、香蕉等也納入腦力激盪。
中山大學認為「漫畫」是「教育知識在地化與實踐場域全球化」,也是USR計畫團隊使用的6大轉譯工具之一。計畫主持人、西灣學院院長王宏仁表示,2019、2020年都曾辦過類似活動,今年除了延續計畫精神,還邀專業師資授課,更針對青少年設計課程,盼透過不同轉譯工具的示範與運用,由大學攜手國中小持續挖掘、探索地方知識,深化地方學。
講師席加與皮鹿認為「畫畫讓我們更認識世界,也培養人們用不同角度去欣賞世界的樣貌」。學員回饋從發想高雄物產及特色的過程中,了解高雄市各行政區都有豐富的農業物產,不管是芋頭、香蕉或是水產品等,各有傳統、歷史及地理優勢等不同條件而形成,學員腦力激盪用擬人化的方式,以漫畫的語言創造角色,也演繹心中不同面向的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