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聰吉
一日,散步時遠遠看見一位身材高大,挺個啤酒肚,笑起來酷似彌勒佛的男子,提著兩大袋東西向我走來,近看始知是八十餘歲老友徐爸爸,趕忙向前招呼。
坐定球場交誼廳後,他先拿出一袋早餐:「這兩份我倆邊聊邊吃,其他的則分享球友。」「讓您破費怎麼好意思,什麼風把您吹來?」我好奇問。「多年好友,不要客氣,另外,重要的是……」他緩緩彎腰,吃力地從另一袋取出為數不少的迷你手電筒,「這些麻煩分送給你認為需要的老患者。」「為什麼?」我一臉不解。「前幾天全台大停電,頓時周遭漆黑一片,我摸黑想走出家門,不慎踢到桌腳,差點跌倒,才驚覺老人家視力本已退化,身上應隨時備個LED燈,破曉、黃昏或夜間光線不佳時可帶著出門,以策安全。」他一臉誠心讓我感動。
這讓我想起上個月,一位穿著樸實,年約四十的中年婦女帶著稚子,沒敲門直接闖入診間。「有什麼事?」我略帶不悅的高亢語氣驚嚇了她。「喔,歹勢,我想將這裝有泡麵、食用油與牙膏等日常用品的十個袋子,放在候診室愛心米旁,分送清苦人家。」「為什麼?」錯怪別人讓我口吻變得柔和。「醫師,你有所不知。十幾年前,我打零工入不敷出,每次來看診,你不但不收費還主動送我一包米,如今我嫁了人,有了小孩,家境也趨小康,今天特地帶一對兒女親自登門致謝,順便也教他們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道理,希望能將愛與關懷傳承至下一代。」
其實助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做。記得多年前移民紐西蘭期間,在偌大高爾夫球場,常見一老人隨身攜帶潤滑油,聽到老舊推車出現吱吱聲, 不管熟識與否, 總會趨身彎腰往輪子的齒輪噴, 問其原因,他笑說:「整個球場清風徐徐,蟲鳴蟬叫, 都是大自然和諧的交響曲,置身其中,身心舒暢,人為的噪音,聽來令人煩躁,潤滑油所費不多,換來環境的安詳寧靜,何樂不為?」
佛經有云:「佈施有三種,財施、法施與無畏施。」只要用心, 學習觀世音菩薩,用眼凝視,用耳傾聽,聞聲救苦,哪怕是一臉笑意,一句慰問,一行祝福,一個擁抱,都會讓受者感到一絲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