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來石斑魚和文旦等農漁產都出現產銷問題,但稻米更是長年產銷失衡。因國人飲食西化,每人每年的食米量從1981年的98公斤,降到到2020年的44.1公斤,近40年國人食米量等於腰斬一半以上,但我國目前每年仍超產20萬公噸的稻穀,產銷失衡不僅讓稻穀價格難以拉抬,也形成稻米產銷壓力。
為推廣國人多吃米,農委會農糧署前幾年舉辦炒飯比賽,今年則改推廣捏飯糰。但業界表示,飲食習慣難以說改就改,推廣食米不是壞事,關鍵應從源頭調整栽種量,但農委會卻放任稻穀長年超產。
根據農糧署統計,台灣1年約生產140萬公噸糙米,甚至前年產量大增為156萬公噸,但國人1年的消費需求只有120萬公噸,稻穀年年超產20萬公噸以上,呈現吃少、產多的現象。
且因世界貿易組織(WTO)貿易關稅配額,我國1年還需進口14.4萬公噸的稻穀;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表示,國內稻穀超產,糧食自給率沒辦法提升,國內糧價也很難拉起來。農糧署昨舉行 「飯糰嘉年華」記者會。農糧署長胡忠一說,「米食是我們主食,也是最營養熱量攝取來源,與麵食相比,國產稻米更符合淨零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