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不失傳 漯底阿嬤教做斗笠箍住風光記憶

王淑芬 |2022.08.21
2043觀看次
字級
高雄市彌陀漯底社區發展協會安排長輩傳授斗笠製做工藝,並有斗笠DIY工藝包,讓民眾學習,並了解斗笠曾是漯底興盛的產業。圖/記者王淑芬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握緊帽胎、紮緊竹葉再以竹篾箍綁帽緣!」彌陀區漯底社區一群阿嬤們正努力的做著「瓜笠仔 (斗笠 ) 」希望這個曾經是彌陀風光的產業技藝不要因為長輩的凋零而失傳,而阿嬤們也多次受邀到國小及專科學校做鄉土教學,讓年輕人也領略工藝之美。

漯底社區83歲的孫汪月做起斗笠來絲毫不受歲月增長的影響,依然熟練效率,只見她將竹葉一片挨著一片紮緊,再以竹篾箍住帽緣,牛筋線壓縫固定竹片,一頂斗笠約20分鐘就能完成,而新手捆紮斗笠則手忙腳亂、狀況連連。

圖 / 記者王淑芬

原來,孫汪月和先生年輕種菜務農,農餘手做斗笠還兼做盤商,接單出貨,一輛腳踏車可以載到1200頂斗笠,是出單送貨的最佳交通工具,功能性一點都不輸給現在的小發財貨車。

汪月阿嬤說,汛期多是田間休耕期,農家製做斗笠貼補經濟,六0到七0年代的彌陀有近百農家做斗笠,雖然利薄,但是市場需求量大,手腳快的農婦一天做數十頂並不困難,才會成就了彌陀漯底(頂厝)一年近60萬頂斗笠的出貨量,曾是彌陀風光的產業。

但是隨著產業轉型,即使斗笠還擁有一批忠死的農民愛用,但是已逐漸被布帽、防曬帽取代,還有從東南亞進口的廉價斗笠也來瓜分市場,農民無利可圖已不再生產,這項工藝也漸被遺忘。

於是漯底社區發展協會以斗笠、竹編為主題,不僅是日照中心長輩的工藝課程,也讓昔日手做斗笠高手傳授編製技藝,既是工藝傳承也是協會的文創,如今還發展成為DIY工藝包,為農村創生特色。

圖 / 記者王淑芬

桂竹葉是斗笠的包覆材,扭捲的竹葉要先泡水再以桂竹筒捲平撐開風乾,然後取用硫璜煙薰去漬漂白的竹葉,一片片裹覆笠胎,最後用竹篾箍緊帽緣。看似簡單的綁紮,過程充滿了挑戰,因為竹篾質硬易脆,要緊箍扭綁並不容易,新手通常要教做的阿嬤們協助才能成形。

最後一個工序是要用膠絲線做壓線縫合,繁複的過程還會因為一個不小心撕扯破竹葉。民眾慌忙了一個下午,勉強手做完成一頂斗笠,時間已近兩個小時。

80歲的佘美多也是昔日的斗笠盤商,至今不忘編做技藝,即使年事已高、眼力不佳,但只要笠胎、竹葉上手,俐落快速的技巧,不到半個小時就能完成一頂,不管是創意小斗笠、貼花斗笠都難不倒她。

圖 / 記者王淑芬

美多阿嬤說,不要小看一頂斗笠,可是最通風還有遮風蔽雨的功能,當時彌陀頂厝製的斗笠要分批送上成功嶺給大專集訓阿兵哥戴,那是大筆生意,也成就了彌陀斗笠手作工藝走過風光的10餘年。

漯底社區發展協會寬敞的空間有各式大小DIY斗笠手作包,展示架上盡是協會長輩的竹編成品,斗笠、竹篩、畚箕、魚篩網、撈麵篩等各式傳統器具;不過,協會也融入現代元素,編製成花器、燈籠、檯燈等,讓傳統工藝增添生活樂趣。

圖 / 記者王淑芬

漯底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秀金說,斗笠在百年前由福建老師傅將技藝傳進漯底,農家編製自用,後來因為遮風蔽雨兩用,成了家戶必備。隨著產業轉型及生活型態的改變,斗笠漸被布帽取代,反而成了展示品。

李秀金說,既然斗笠曾經是彌陀的重要產業,這一代就要善盡傳承的責任,協會創生教做,讓年輕人有邂逅農業社會器物的機會。協會推出斗笠工藝包,也帶領學員編製漯底社區安全地圖,以竹編做壁飾,標示出社區蔬菜區、濟山宮、愛心站、籃球場及活動中心等據點,讓民眾清楚漯底的友善空間及路徑,也是精湛工藝的展現。

圖 / 記者王淑芬

漯底社區長輩歡喜傳授技藝,南安國小、樹人醫專也邀請阿嬤們到學校授課教做,鄉土課程導入學程,學生手編一頂頂大小不一的斗笠,課堂上的共學有歡笑與感動,也讓人看到農村滿滿的活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