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福星台灣: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 18-1 ) 清朝時期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2.08.19
1750觀看次
字級
清代台灣府城外圍砲台 1870年代初,清同治年間,台灣府城外的砲台,是清代舊式砲台後期的樣式。牆上有磚造雉堞,大砲的砲口就設在雉堞之間,此外在雉堞上還挖有槍口,以便砲台官兵用槍還擊接近的敵人。(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淡水紅毛城中式外圍城牆 1870年代初,清代同治年間,淡水紅毛城中式外圍城牆。紅毛城的前身是1826年西班牙人所興建的聖多明哥城,後來荷蘭人驅趕了西班牙人,此城被毀,荷蘭人在附近重建安東尼堡,被漢人稱為紅毛城。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原台北巡撫衙門前之西轅門 1890年代末,原台北城巡撫衙門前之西轅門,前方為東轅門,左側建築為巡撫衙門,右側為照牆,兩者之間設兩座轅門。此為官署大門前的禮儀空間,訪客來時將座騎或車轎停放在轅門之外。巡撫衙門位於布政使司北側,坐北朝南,因此,照片應是站在今天中華路往東之巡撫衙門拍攝的。此外,布政使司的轅門兩側有木柵欄,巡撫衙門則無。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城西門外的輕軌 1890年代末,台北城西門外路面鋪設了工程輕軌。日軍進城後,經過初期的混亂和不確定,社會秩序逐漸穩定下來,市民的生活起居恢復正常運作,殖民政府開始清理城市環境。照片中的輕軌為殖民政府所鋪設的建材運輸軌道,得以在城內大興土木,包括修建道路橋梁,以及興建官署、醫院、郵局等設施。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東門外部景觀 1896年,日本統治初期拍攝的東門外部景觀,前方可見甕城,四周圍繞民舍住宅,一輛木造輪車正要駛入城門。東門別名為景福門,是五城門之中裝飾最為繁複的;此外,因東門面向淡水河與基隆港岸,是防禦的重要地點,在國防上極具戰略意義。1901年,日本拆除了東門附近剩餘的城牆,因此才有現在與總督府一線相連的景色。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打狗玫瑰聖母堂前身西班牙多明尼哥教堂 1870年代,打狗道明會多明尼哥聖母堂之圖像,即今日高雄玫瑰聖母堂的前身。此圖原刊於1893年出版的法國人于雅樂(Camille Imbault-Huart)所著《福爾摩沙之歷史與地誌》(L’île Formose , Histoire et Description)。該書內容詳實嚴謹,是西方第一部系統性介紹台灣的書籍,被視為西方的台灣學之權威著作。此圖是根據1870年代攝影作品所製作的木刻版畫作品,圖說註明是「打狗多明尼哥教堂」,即道明會多明尼哥教堂。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舊式紅磚瓦屋頂建築 1800年代,新建的房屋建築逐漸改為窯燒的紅瓦,窗戶以及門框也改用磚砌,這種建築名為「土角紅瓦厝」。有的會在牆壁外側塗抹石灰,有些在外牆的中、下側會以紅色薄壁磚包裹。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熱蘭遮城遺址 1870年代,荷蘭人城堡熱蘭遮城的遺址,只剩下殘垣斷壁以及周邊的茅草屋。明鄭時期,政治中心逐漸移到府城內,並以赤崁樓為承天府,作為鄭氏王朝的王宮,原熱蘭遮城逐漸荒廢,1868年,英國軍艦因為樟腦事件發砲擊毀熱蘭遮城,遂成一片廢墟。這張圖片為木刻版畫,仿自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拍攝的著名作品。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淡水紅毛城中式外圍城牆

1870年代初,清代同治年間,淡水紅毛城中式外圍城牆。紅毛城的前身是1826年西班牙人所興建的聖多明哥城,後來荷蘭人驅趕了西班牙人,此城被毀,荷蘭人在附近重建安東尼堡,被漢人稱為紅毛城。

清代台灣府城外圍砲台

1870年代初,清同治年間,台灣府城外的砲台,是清代舊式砲台後期的樣式。牆上有磚造雉堞,大砲的砲口就設在雉堞之間,此外在雉堞上還挖有槍口,以便砲台官兵用槍還擊接近的敵人。(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熱蘭遮城遺址

1870年代,荷蘭人城堡熱蘭遮城的遺址,只剩下殘垣斷壁以及周邊的茅草屋。明鄭時期,政治中心逐漸移到府城內,並以赤崁樓為承天府,作為鄭氏王朝的王宮,原熱蘭遮城逐漸荒廢,1868年,英國軍艦因為樟腦事件發砲擊毀熱蘭遮城,遂成一片廢墟。這張圖片為木刻版畫,仿自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拍攝的著名作品。

打狗玫瑰聖母堂前身西班牙多明尼哥教堂

1870年代,打狗道明會多明尼哥聖母堂之圖像,即今日高雄玫瑰聖母堂的前身。此圖原刊於1893年出版的法國人于雅樂(Camille Imbault-Huart)所著《福爾摩沙之歷史與地誌》(L’île Formose , Histoire et Description)。該書內容詳實嚴謹,是西方第一部系統性介紹台灣的書籍,被視為西方的台灣學之權威著作。此圖是根據1870年代攝影作品所製作的木刻版畫作品,圖說註明是「打狗多明尼哥教堂」,即道明會多明尼哥教堂。

台北城西門外的輕軌

1890年代末,台北城西門外路面鋪設了工程輕軌。日軍進城後,經過初期的混亂和不確定,社會秩序逐漸穩定下來,市民的生活起居恢復正常運作,殖民政府開始清理城市環境。照片中的輕軌為殖民政府所鋪設的建材運輸軌道,得以在城內大興土木,包括修建道路橋梁,以及興建官署、醫院、郵局等設施。

原台北巡撫衙門前之西轅門

1890年代末,原台北城巡撫衙門前之西轅門,前方為東轅門,左側建築為巡撫衙門,右側為照牆,兩者之間設兩座轅門。此為官署大門前的禮儀空間,訪客來時將座騎或車轎停放在轅門之外。巡撫衙門位於布政使司北側,坐北朝南,因此,照片應是站在今天中華路往東之巡撫衙門拍攝的。此外,布政使司的轅門兩側有木柵欄,巡撫衙門則無。

舊式紅磚瓦屋頂建築

1800年代,新建的房屋建築逐漸改為窯燒的紅瓦,窗戶以及門框也改用磚砌,這種建築名為「土角紅瓦厝」。有的會在牆壁外側塗抹石灰,有些在外牆的中、下側會以紅色薄壁磚包裹。

台北東門外部景觀

1896年,日本統治初期拍攝的東門外部景觀,前方可見甕城,四周圍繞民舍住宅,一輛木造輪車正要駛入城門。東門別名為景福門,是五城門之中裝飾最為繁複的;此外,因東門面向淡水河與基隆港岸,是防禦的重要地點,在國防上極具戰略意義。1901年,日本拆除了東門附近剩餘的城牆,因此才有現在與總督府一線相連的景色。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