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時下很盛行,依照佛教觀點,生命是生生不息的,從無始中來,到無終中去,不是過完這一輩子就算了,下輩子投胎到六道輪迴的哪一道,才是重要。所以佛門力勸世人斷惡修善,積善因,種福田。
講到這裡,應該認識一下智者大師,相傳他是釋迦牟尼佛應化人間。智者大師是人們的尊稱,他本來的稱謂為智顗(讀音乙)法師,是天台宗的第三代祖師。天台宗的歷史傳承及思想淵源,來自印度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中論》,此後,得北齊慧文大師、南嶽慧思大師的傳承,至智者大師予以集大成而發揚。
智顗法師十八歲出家,專門持誦《法華經》,二十二歲時,追隨二祖慧思大師習禪。既遇明師,又企望接受長時薰陶,於是就安住在此,修習法華三昧。經三個夜晚,內心寂靜入於禪定,體悟了《法華經》的玄義,通達洞徹諸法實相。
以後,他領眾主導寺務,拓展道場。建造寺院三十六所,佛像八十萬尊,親自度化而出家的僧人有一萬四千名;把十方供養變換為金錢,贖取捕魚網具,將六十多處的捕魚場全部改成放生池,佛法也因他的弘揚而興盛起來。
當時的晉王楊廣(就是後來的隋煬帝)也皈依於智顗法師,並求受菩薩戒,且尊稱他為「智者」,後人也稱他為「智者大師」。
據《佛祖統紀》中記載,智者大師曾在荊州玉泉山趺坐入定,定中見關公顯靈,率其鬼神眷屬現出種種恐怖景象,經大師教化後,關公求受五戒,正式成為佛弟子,誓願作為佛教護法,從此與韋馱菩薩並稱為佛教寺院兩大護法神。
智者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後續發展影響深遠;「法華三部」奠定了天台宗思想理論基礎。
「五時八教」將佛陀說法,分為五個時期: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以及教化眾生的法門及儀式-化法與化儀各四教。
《觀無量壽佛經疏》中,立「六即佛」義,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這是中國佛教首創的名詞,用來對治一般人自甘墮落及妄自尊大的毛病。在《淨土十疑論》中,針對往生淨土的種種疑難與困惑,一一加以解答,再三勸導世人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因為那裡已超越六道,沒有輪迴,每天聽經聞法,禮誦念佛,就像學校一樣,增長善心善念善行,是進德修業的絕佳境地。
智者大師自知教化眾生的因緣將盡,乃告訴弟子們說:「我當命終於此地(浙江剡東的石城寺)。」 專一心意,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摩訶般若波羅蜜,以及觀世音菩薩聖號。在定中圓寂,享年六十七歲。
(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