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灣文學基地推出「浪花台流:文學改編影視特展」,介紹近五年的文學改編劇,這也是台文基首度以影視改編為策展主題,呈現文學作品影視化的過程。展場有多件藏品獨家首次曝光,導演王小棣《誰說媽媽像月亮》劇本手稿、《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分鏡圖、《台北歌手》美術設計手稿、電影《月老》戲服等多件道具,邀民眾見證這道方興未艾的台流,激起的無限浪花。
「在視覺的年代中,文學遇到發展瓶頸,幾乎到了出版業的寒冬,若可以讓文學延伸至影視產業,會讓文學的士氣再次提高。」台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表示,從國際趨勢來看,美國奧斯卡得獎片中有五成五是改編作品;台灣金馬獎則不到兩成,因此他希望透過展覽,可以讓更多影視產業了解,台灣文學已做了非常多的紮實寫作,有自己的世界觀,非常好的IP人物、劇情等,都可以善加利用。
導演王小棣也分享,影視改編往往是戰戰兢兢,全力爭取作家放手改編的立場,在原作「面目全非」的同時,編劇、導演都已吸收文學作品中深厚的養分。
台文館表示,小說、散文、報導文學、社群文章,都可能成為IP素材,戲劇有《天橋上的魔術師》、《俗女養成記》、《斯卡羅》;電影則有故事原型來自Dcard的《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而《返校》、《做工的人》,則在多元媒體及國際間展現特色,突顯出好故事也能賣好價錢,締造創作與商業雙贏局面。
「浪花台流:文學改編影視特展」即日起至明年一月二十九日在台灣文學基地展覽廳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