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 開朗 謙遜 大提琴組曲 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 馬友友

張麗芝/文 本報資料照片/圖 |2008.04.12
2421觀看次
字級

在伯恩斯坦之後,古典樂壇中沒有人能夠像馬友友一樣,
賦予音樂人性化的樂趣或熱情。
評論家認為馬友友「無所不奏」,比一般的古典音樂家更為兼容並蓄。
2006年9月被聯合國任命為和平大使的馬友友,曾獲15座葛萊美獎與無數特別貢獻獎,除了是這一世代最優秀的大提琴家,更是能將各類音樂以最佳風貌呈現出來的多面向全能音樂家。


馬友友,一張親切可愛的臉孔 一位享譽國際卻謙遜和氣的大提琴家,不論他的名氣有多大、得了多少葛萊美獎,甚至被選為「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和「聯合國和平大使」,每次有幸在他返台演奏時採訪他,他的態度從來沒有變過!總是露出那招牌的和煦笑容,不疾不徐地闡述著他的新計畫,真的很難讓人不喜歡他!

五歲就能拉巴哈組曲

凡接觸過馬友友的人,都注意到他有一種與生俱來、可媲美搖滾樂歌星的懾人魅力。高大的身段、俊朗的面孔、孩子氣的笑容,活潑幽默的談吐,甚至他推陳出新的音樂理想,即便是已過「知天命」之年,馬友友的出現依舊牢牢捉住眾人的目光。他有中國人的謙遜,有美國人的奔放,也有法國人的浪漫,而這樣的「三合一」性格,其實和他的生長經歷有關。

1955年,馬友友出生於浪漫藝術的法國,長於開朗樂觀的美國,身上流的卻是謙虛深沈的中國血統,他似乎天生具有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也比別人擅於拿捏音樂多層次的複雜度。父親馬孝駿是從中國前往巴黎攻讀兒童音樂教育的博士,母親是音樂老師。因此馬友友從小就是在充滿古典音樂的環境中成長。

為什麼會選擇大提琴?馬友友笑著說:「因為它比小提琴大!」馬友友四歲開始接觸樂器,姊姊馬友乘在父親教導之下不但會拉小提琴,也彈得一手好鋼琴,年幼的馬友友覺得比不上姊姊,潛意識就不願和姊姊學一樣的樂器。有一回在巴黎音樂院,他發現體積最大的低音大提琴,足以勝過姊姊的小提琴!於是便主動向父親要求學習,然而低音大提琴並沒有適合兒童拉奏的尺寸,馬友友只好退而求其次學大提琴,未料這個樂器改變了他的一生。五歲時,馬友友就能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輕鬆拉完三首巴哈無伴奏組曲。

透過音符與古人神交

回憶小時候學琴的經過,馬友友說:「父親教小孩拉琴很有一套,他知道小孩子只有短短的專注力,不容易專心。因此,他特別把握小孩子專心的那十分鐘到十五分鐘,練琴的時候重質不重量,這個觀念影響了我一輩子。」後來馬友友舉家前往美國,在美國「音樂教父」小提琴家艾薩克.史坦,以及指揮大師伯恩斯坦的欣賞拔擢下,馬友友不需要任何國際音樂大獎得主的光環,就以優異的表演在國際音樂舞台上平步青雲。

馬友友在15歲那年,就發現自己離不開音樂。他說:「藉著音樂,你可以知道數百年前的偉大音樂家在想些什麼?像貝多芬、巴哈,他們的音樂思想是什麼?」透過音符可以重新詮釋作曲家的心靈,這是多麼奇妙,又多麼教人興奮的事!而那種與古人神交,引起共鳴的時刻,就是身為演奏家最榮耀的時刻。

每次登台都興奮 與他人分享信念

然而,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馬友友與常人一樣,也曾歷經青少年的叛逆期,15歲那年的馬友友開始進入叛逆、不安、胡鬧的年代。中學時代,馬友友在暑假參加夏令營時,還刻意打開琴蓋,讓大提琴淋雨。讀完茱莉亞音樂學校後,他選擇進普通大學,而非音樂學院,這個決定也大大地影響了馬友友。他在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的學習,使他對人文歷史有了更深刻的感觸,對音樂也有更動人心弦的體會,所演奏出的音樂內涵自此更加鮮活而多彩。

馬友友說,世界上有這麼多人種,這麼多不同的語言,今天他可以用中文、英文和法文,和中國人、美國人、法國人交談,了解不同的生活思想和歷史背景,這其中就蘊藏著無限的樂趣。而且,他認為音樂和歷史、哲學、文學、人類學一樣,由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解釋。

同樣的音樂,不同的人演奏卻有不同的風格,這是音樂與其他學術相通之處,也是音樂迷人之處。每當被問及會否對古典樂曲生厭時,馬友友總是說:「絕對不會。我每次登台都好興奮,因為對我而言,那是神聖的一刻,與人們交流,並嘗試與他人分享自己深切的信念。」

開放的音樂觀念

在古典樂壇,馬友友被公認是一位具探索精神的大提琴家,他與各種各樣不同範疇的音樂家合作,也從不排斥任何的音樂流派,古典的、民族的、流行的、前衛的,馬友友都樂於嘗試,他跟每一位合作對象也都能夠在音樂中擦出火花。

即便是在古典音樂領域已經獨領風騷,馬友友總還是喜歡不停地嘗試新鮮,甚至跨足爵士樂、民族音樂和樂舞,許多現代作曲家也喜歡為他量身訂做新曲。於是他創下許多紀錄:例如用大提琴挑戰高難度的克萊斯勒、帕格尼尼小提琴樂曲;與流行人聲歌手麥菲林合作灌錄專輯,以大提琴和人聲做完美的結合。1997年香港回歸大陸,與譚盾合作的《交響1997》世界注目;1998年則是與六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的音樂拍成影片《馬友友的巴哈靈感》。同年並展開《絲路計畫》,以發掘不同文化的類似之處和促進彼此了解,先後在23國演出,迄今已進入第10年。

在世界散播熱情

說到《馬友友的巴哈靈感》,即便是十年前由公視播映,但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馬友友非常迷戀巴哈第六組曲的大提琴獨奏,那是他父親教他的第一首曲子,也是他對音樂節奏和韻律產生好感的開始。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像巴哈的音樂一樣在全世界散播熱情。他第一次錄巴哈組曲是在1983年左右,但隨著年紀漸長,他覺得應該再次以大膽的創新的方式呈現巴哈的傑作。於是,馬友友在跨越文化藩籬、揉合表現形式的奇想之下,以35與超16釐米影片拍攝巴哈無伴奏大提琴影像版,成果令人驚嘆。

《馬友友的巴哈靈感》6集節目的主題分別是:庭園造景、雕刻建築、現代舞蹈、電影戲劇、日本歌舞伎表演、冰上芭蕾。第一組曲描述馬友友與景觀設計家茱莉莫梅瑟維,如何企圖將波士頓市中心的冰冷廣場,轉變成為生機盎然的花園。第二組曲是馬友友如何使他的音符,飛揚穿越建築家喬望尼巴提斯塔培朗內西立體浮雕般的建築物。

第三組曲配合編舞家馬克莫里斯的創作歷程,以舞者肢體語言展現出音樂與舞蹈相互輝映之美。第四組曲則是加拿大導演艾騰伊戈言的小品戲劇。第五組曲是馬友友與日本歌舞伎國寶級藝人阪東玉三郎的交流。第六組曲透過冰上芭蕾世界冠軍珍托維爾與克利斯多福狄恩在純潔冰宮內的優美舞姿,穿插馬友友在俗世角落的演奏,象徵巴哈的宗教情懷。

一曲獨奏,竟成國際合作的影片攝製計畫主軸,參與的包括英、德、美、加、 葡等國的公共電視台。而透過諸多不同的具體藝術形式,馬友友將音樂化為詩般的影像。

絲路計畫加深人與人間的信仰

馬友友的《絲路計畫》則是另一個膾炙人口的話題。在哈佛大學主修音樂和人類學的馬友友,一直對民族、文化有所追求。他漫步阿巴拉契亞山脈,尋找震撼人的音樂風貌;他置身阿根廷的小酒館,用大提琴演繹皮亞佐拉探戈的靈魂;他遠赴非洲地區,探索卡拉哈裏人的音樂。

馬友友說,多年前的某一天,他在披薩店對不斷的練習感到厭倦,因此浮現《絲路計畫》的構想。他說:「如果音樂能表現我們的內在生活,我們能否進入別人的內在生活?如果可以,這是否能與世界各地的人發展出更多同理心?」《絲路計畫》,就是在這個理念下於1998年成立的。他的目標是研究絲路沿途各個不同文化的思想交流、音樂交流,設法讓絲路之聲不至於消失,豐富的文化傳統能留存下來。

《絲路計畫》所收錄的音樂和出版的專輯,表現出不同文化背景音樂的獨特張力。馬友友相信,音樂可以像磁石一樣,把生活在不同背景的人拉攏到一塊,讓東西方民族的差異不存在。他邀請各地的音樂家一起創作、一起研討、一起編曲。背景完全不同的陌生人,因音樂分享共通語言,因創作產生情感共鳴,因溝通加深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馬友友希望藉此為音樂種下更多的民族融合性,並把這種文化力量傳達到世界各個角落。

為世人開一扇藝術之窗

雖然是以音樂為出發點,然而《絲路計畫》強調族群融合的意義卻已超越音樂本身。馬友友在這個過程中也悟到許多哲理:「它開啟了我的靈魂、思想、智能,讓我變得更有人性。」去年,馬友友的《絲路計畫》重返中國,在上海特殊奧運開幕典禮演出,他們收集了從歐洲到遠東的古代絲路沿途的音樂,希望藉著這項計畫,顯示各種不同的文化其實有很多共同之處,而且愈發掘就發現愈多共同點。

《絲路計畫》今年即將屆滿10周年,這項計畫會不會繼續維持下去,主要得看經費,不過馬友友認為到了適當的時候,他也許會放棄藝術總監工作,由別人接替。他說:「絲路不是我個人的,我希望它有一天能獨立,甚至能脫離我而去。像絲路這樣的工程,應盡早建立自己的身分和定位。」他強調他仍然很投入這項計畫,整個團體就像他的家庭,大家共同擁有很多寶貴的冒險經歷和經驗,他也從這些朋友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身為一位世界頂尖的藝術家,馬友友並不因為自己的超人氣而驕傲,卻不斷地在他的演奏生涯中,找尋最適合的方式,好讓他的音樂藝術和所面對的廣大聽眾做最直接的溝通,不但為自己追求藝術層面的再昇華與新方向,也為世人開了一扇廣大的藝術之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