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排灣族女子許春蘭(中)辭去教職,投入學童課後輔導,陪伴近四百名弱勢孩子成長。圖/許春蘭提供
【本報屏東訊】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女子許春蘭幼時家境貧寒,半工半讀念完大學後考上國小教師,在恆春半島任教八年,發現和她一樣下山謀生的原民鄉親,經濟普遍弱勢,疏於教養孩子和督促課業。
她不忍孩子下課後無所事事,擔憂學童不僅課業成績與其他學生愈拉愈遠,品格也未導正,十四年前辭去教職,全心投入學童課輔,用人生的黃金歲月,陪伴近四百名經濟弱勢家庭孩子學習成長。
不顧親友反對
接任總幹事
「有人面對貧窮束手無策,有人選擇積極面對,我不讓『貧窮』絆住自己和下一代!」五十一歲許春蘭的老家,在地處偏遠山區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半工半讀念完高中和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畢業後考取國小教師、結婚生子。
她說,她苦盡甘來手捧「鐵飯碗」,卻看到很多和她一樣下山打拚的原民鄉親,只能從事底層勞動工作,繼續跟貧窮拉扯,沒有餘力送孩子到安親班,也疏於下一代的教養。
許春蘭與在牡丹鄉牡林國小任教的丈夫住在恆春鎮,她在平地的多所國小任教期間,看到不少遷居城鎮的族人小孩,下課後不是在家看電視,就是在街頭遊蕩,不重視課業,品格因未導正出現偏差,而為學童開課輔班的恆春鎮全人關懷促進協會十四年前急缺人手,心想「若不拉他們一把,在惡性循環下,問題會愈來愈嚴重」,不顧親友反對,辭去教職接任總幹事。
輔導到供餐全包
義工教才藝
「放棄『鐵飯碗』,有人笑我傻,但少了關懷的族人孩子,不『拉』他們一把,有可能走偏了!」許春蘭剛接任時,只有十多名孩童,協會還積欠房租,她從寫計畫找經費、開車載送,還找義工來教音樂、繪畫等才藝,甚至供應晚餐,全部一手包辦,讓人數成長至四十人上下。十四年來已陪伴近四百個孩子成長,除了重視禮貌和規矩,她也傳承回饋觀念,協會只要在臉書貼出活動訊息,多數學長學姐都會來協助。
課輔班運作要花錢,不足時許春蘭拿出積蓄,不夠再向先生「借」,親友不是沒勸退過,但她表示,找經費確實頭痛,也曾拮据到有「收手」念頭,但一閃就過了,因為孩子每張稚嫩臉龐的背後,都有段辛酸故事,尤其是單親、隔代教養的孩子,渴望愛與關懷,她怎麼放得下?
許春蘭說,天公疼憨人,常有社會愛心資源適時挹注,尤其是疫情期間,是支持她的無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