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月
25年前,我們搬進這個有47戶住宅的小社區。
剛搬進來的前幾年,社區自組的管委會,曾經安排了定期的庭園整修、中秋節同樂聚餐等活動,漸漸的,活動愈辦愈少。
大家缺少了創造共同記憶的機會,加上有些住戶搬遷,即使是共用電梯的鄰居,因為工作性質不同,上下班時間各異,碰面的機會其實不多,彼此間少有互動。
小孩會大、大人會老,偶爾在電梯相遇,雖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回到家後還要和另一半確認,剛才遇見的「是某某人嗎?」
我們家住8樓。有一天,步出電梯時,和11樓的鄰居林老師相遇,我忽然覺得有些「異樣」。
我與林老師同樣是國小教職退休,他們夫妻年齡約大我一輪。六年前,他們家那位一直很紳士,不苟言笑的先生,突然以坐著輪椅、外勞陪伴的樣態出現。當時,我已經帶大了外孫,出門活動的機會比較多,因此常在電梯相遇,他知道我和他老婆一樣是老師後,就總是叫我「老師」。
人和人之間的緣分,就是這麼奇妙。林老師說他先生特別記得我,相遇時一定要叫我「老師」,我也總是大聲問好回應,還曾在社區大廳跟他玩丟球復健的遊戲。
後來,我向管理員問起11樓先生的近況,沒想到,答案竟然是:「他過年前就走了!」他走那麼久了,我卻完全不知道。
之後幾天,心中常常出現我們相遇時的「溫暖招呼」,這讓我決定,即使他已經往生多時,我還是要向他致意,並慰問失去老伴的林老師。
記得小時候住在鄉下,任何一戶鄰居,有人仙逝,就是全村動員幫忙,小孩則等著晚上,搬張椅子圍坐喪家的庭院或屋前,在以人間孝親故事、地府懲惡想像為背景搭起的布棚中,看道士們做法誦經。忠孝節義、勸善懲惡就這樣深植心中。
如今,我的鄰居仙逝,都好幾個月了,我才獲知訊息。這兩種「鄰居」是不是差別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