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風光】院訓──悲智願行 效法四大菩薩精神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2022.07.23
4215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叢林學院以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的精神「悲智願行」為院訓。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院訓,是學校教育的精神指標,佛光山叢林學院的院訓「悲智願行」,乃由創辦人星雲大師以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各自代表的精神而訂定。佛光山於1967年5月16日開山,佛光山叢林學院是弘法五大洲的歷史起點,佛法弘傳的基礎在於培養人才,而人才的發展方向,則以「悲智願行」四大菩薩的德行與實踐為目標。

佛光山開山56年來,人間佛教在大師的智慧創新中,開展出出世與入世、傳統與現代融和的新藍圖,更見證了佛學院的院訓,從文字般若走向觀照、實踐般若,最後證成人間淨土的真實不虛。

悲──眾生為根 服務菩薩行

大師曾說:「人,什麼都可以不要,但不能沒有慈悲。」慈悲心之開展則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所云:「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為本體,因於眾生而生大悲。」於是大師一路帶著弟子們廣行善法、廣結善緣,為的是菩薩道利他的寬闊心量,更是啟發大悲心的基石。大師也勉勵學生:「以觀音的慈悲,給眾生方便,為眾生服務。」看似淺白,卻是通透深刻的菩薩道踐履妙法。

智──般若為目 度眾出迷航

有了慈悲,也要以般若為前導。大師說:「以文殊的智慧,引導眾生走出迷途,獲得光明。」文殊菩薩是上首菩薩,過去曾做過七佛的老師,為般若的象徵。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內的大智殿,供奉的正是文殊菩薩。大師期許弟子們,都能有文殊菩薩的般若智慧,斬斷無明煩惱;在修行道路上,悲智雙運,用慈悲法門自利利他,用大智慧自度度人。

願──願力續航 佛光普照

大師說:「以地藏的願力,使佛法進入每個家庭裡,傳遍世界每個角落。」而今在佛光淨土中,從文化弘揚佛法、教育培養人才、慈善福利社會、共修淨化人心的四大發展目標中,佛光山在全世界的三百個道場、兩百多個事業單位中,一一證明實踐。

行──悲智願行 實踐菩薩道

總持了悲、智、願的精神與智慧,大師進一步期勉弟子們:「以普賢的功行,契理契機,隨順眾生,行難行能行之事,讓人間充滿歡喜平安。」於是在大眾集體創作的過程中,發掘自己的潛能;透過和眾、悅眾、助眾,以大眾作為個人修行的助緣,即是我們圓滿菩薩道的助緣。

誠如〈佛光山開山碑文〉所言:「佛光山他日當成十方叢林,斥特殊故,標大眾化;祛保守故,期國際化;益社會故,稱福利化。」而今看來,深深感受到大師的慈心悲願不可思議,悲智願行四大菩薩的精神與榜樣,在大師的開顯發揚與弟子的承繼中,勢必將人間佛教廣為弘傳。

佛光山叢林學院,歡迎報名就讀。 洽詢電話:07-6561921 轉 3001~3002(男眾) 2050~2053(女眾)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

第六堂課 《法華經》的善巧方便觀

在《法華經》中,佛陀說了聲聞、緣覺、菩薩的法,都是為了讓不同根性的眾生,有了修道上的方便。佛陀以種種因緣、譬喻、授記,應用言教、示現化身,巧說「方便與真實」的本懷。「三乘即一乘」的修行、眾生皆佛子的理念,是《法華經》中佛陀的大慈悲心,亦是《法華經》「方便即真實」,純圓獨妙的立場,這是不容忽視的。

時間:8月1日19:30線上播出

主講:慧屏法師(佛光山義工會會長)

董群教授(東南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

主持:覺居法師(佛光山中區總住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