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李宗燁(任林教育基金會)
遇到不愉快的事,我們通常會責怪對方或是忍下來,然後事後找人抱怨、轉移注意力或是正面思考、自我安慰,但是下次遇到類似的狀況,同樣的不愉快又會發生。因為問題與情緒反應的原因並沒有被自己了解,所以在爭吵時,常常會聽到「你又來了」「每次都這樣」「你總是……」。
我們也都知道,抱怨跟指責等等發洩情緒的方式解決不了問題,壓抑忍耐也無濟於事又傷身,有沒有方法可以不指責也不忍耐,但又可以理解問題呢?答案是:有的。
玉婷每次看到兒子該睡覺了卻還在玩手機,叫他放下手機,如果他沒有立即行動時,玉婷就會一股火上來,有時候會忍不住責罵,兒子也會不耐煩地反抗。
通常我們遇到情緒上來時,會習慣性地做反應,如此,又導致對方受傷,引發他的慣性反應,如此一來一往,陷入惡性循環。
因為我們在互動中,處於擔心或生氣的情緒時,就會把焦點放在對方該做或不要做什麼,好讓自己安心,可是如果對方不肯配合,爭執立起,這樣的模式就是讓別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覺得別人的事讓我生氣或擔心時,不妨把注意力從對方轉回到自己的內心。如同心理學大師榮格說:「向外看的人,做著夢;向內看的人,醒著。」跟這分情緒同在。所謂同在的意思是,沒有批判也不認同,而是讓念頭暫時停下來地注意它,這樣的注意就會轉化原本的情緒。
當玉婷願意暫時停止怪罪小孩不聽話,反而轉向內心去感受那股怒火時,腦中居然浮現出當初跟先生結婚時的往事。那時婆婆認為玉婷的條件不如先生,因而反對兩人的婚姻,這讓她覺得委屈不服,心中暗自決定,一定要把小孩教育得很成功,以證明自己也不差。
原來是這股被否定的傷害,投射到了小孩身上,讓自己跟小孩都飽受折磨。繼續跟這些被否定、委屈與不服氣的感覺同在之後,玉婷發現,之所以很介意婆婆講的話,其實是自己心裡也做了比較,認為自己不如先生。認識到這點時,對婆婆的怨氣也釋懷不少,胸口也好像卸下一顆石頭、舒暢許多。
同時,玉婷也看到了,以前只要兒子表現不如預期,就會生氣,接著想辦法再接再厲,要求兒子達到期望。如果兒子沒做到就會很挫折,洩氣幾天之後又繼續鞭策自己,鞭策兒子,原來都是因為心裡介意這件事。現在,對於兒子沒有立即順從自己的事,好像也沒有那麼生氣了,因為玉婷看見兒子的無辜,背負自己的傷害投射,自己也給他太大的壓力了。
所以,當我們在做自認是對的、為對方好的事,可是雙方都不輕鬆的時候,不妨靜下來感受,這是我的需要還是對方的需要。如果陷在自己的情緒裡,其實是看不到對方的,更重要的是,煩惱來時,記得給自己獨處的空間,跟這個情緒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