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姐(右一)長年受蟹足腫所苦,接受基隆長庚醫療團隊評估與治療後,目前暫無復發跡象,人生重新恢復美好。 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27歲陳小姐,十多歲時背部長出2顆小小的突起物,以為是青春痘,不痛不癢,沒特別在意。其後15年間,突起物蔓延、愈來愈多,也愈長愈大,導致背部隆起,就像一條「巨蟲」長在肩背後。她除要忍受異樣眼光,突起物也會痛癢,嚴重影響睡眠、生活及工作,讓她痛苦不已。曾在他院就醫確診為「蟹足腫」,但多次治療效果不理想,後來到基隆長庚接受團隊評估與治療,歷經8小時手術切除與術後放射治療,至今已在門診追蹤2年,暫無復發跡象,人生重新恢復美好。
基隆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蔡嘉軒表示,這是他治療紀錄中算較嚴重的個案。陳小姐來看診時,背部隆起範圍已擴大為20*30*20公分,病灶處有許多凸起的蟹足腫,問診得知可能是青春期長青春痘,經常用手去抓,因反覆發炎感染,加上病人本身又有蟹足腫體質,造成如此嚴重結果。經過基隆長庚醫院蟹足腫團隊,包含整形外科、皮膚科以及放射腫瘤科的評估後,安排「一次性」手術,成功切除500公克蟹足腫,並安排術後放射治療,病人5天後出院返家。目前背部未再長出突起物,終於讓陳小姐擺脫這隻「巨蟲」,重獲新生。
蔡嘉軒表示,台灣人蟹足腫體質約占總人口的1%,即每100人就有1人可能有蟹足腫發生的可能。蟹足腫最常發生部位在前胸(占48.9%)及背部肩胛處(占26.9%)。以往蟹足腫被認為是難治疾病,最主要是因為手術切除後復發機率仍高達50~70%。蟹足腫大小因人而異,像陳小姐這樣嚴重個案並不多見。目前研究發現,黃種人和黑人較容易得到蟹足腫疾病。另一研究則顯示,蟹足腫和家族遺傳也有關聯性。
蔡嘉軒解釋,蟹足腫與另一種外觀很像的「肥厚性疤痕增生」,都是皮膚傷口達到真皮層,刺激纖維母細胞製造膠原蛋白修復傷口造成。但不同體質者會有不同外觀,蟹足腫會向傷口以外的正常部位「過度增生」,就像「螃蟹腳」一樣延展出去,而肥厚性疤痕只會侷限在原本受傷部位,疤痕只隆起超過皮膚原有高度。
目前治療蟹足腫或肥厚性疤痕增生,可選擇非手術及手術治療。針對大範圍蟹足腫患者,或肥厚性疤痕增生患者,目前最建議治療方式還是手術切除,加上術後放射線治療,復發率可降低至10~15%。基隆長庚蟹足腫團隊,目前已治療超過300例蟹足腫及肥厚性疤痕增生病例,改善效果相當不錯。
蔡嘉軒醫師表示,台灣人蟹足腫體質約占總人口1%,即每100人就有1人,可能發生蟹足腫。圖/記者陳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