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 (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向佛、菩薩發願之後,還要「正助雙修」,力求資糧具足
在前兩周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詳細、具體而且深入地討論了淨土三要「信、願、行」的前兩項:「信心堅固」與「深心願往」,接下來要談第三項:「依教奉行」。不過在解說如何「依教奉行」之前,我先引述元朝中峰國師所作的《三時繫念佛事》中的一些白文內容,來說明「信、願、行」三者之間的密切關連性。
在《三時繫念佛事》第一時佛事的「懺悔發願」之後的開示白文中,中峰國師具體解說「信、行、願」的意涵以及其間的內在關連,我分成三段,引述如下:
「夫淨土之為教也,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以上的開示內容,說明「信心堅固」的意涵。
「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是行者,是名正行。」以上的開示內容,強調「信不能無行」,說明「依教奉行」的意涵。
「行而無願,即不成其行。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以上的內容說明「行不能無願」,要與阿彌陀佛的大願,願願相應,此即「深心願往」的意涵。而且「信、行、願」三者是一體的,並非彼此孤立,而是如鼎三足,相互支持,缺一不可。
然後,在第二時佛事的「懺悔發願」之後的開示白文有云:「具行猶人具眼目,願如日月燈光明,依光照燭見分明,行者方能達前境。是以念佛之人,若不發願往生,縱有功行,亦成虛設,以不順佛故。」以上的開示一再強調不能有願無行,也不能有行無願,而是要「有行有願」,「行、願」具足,相輔相成。
有了信心和願力之後,如何具體實踐「依教奉行」
淨土行者在具備了「信心堅固」與「深心願往」這兩項資糧之後,接下來的日常功課就是「依教奉行」的實踐功夫。淨土法門的修持內容一點都不複雜,簡單的說,就是「正助雙修」,包含「正修」與「助修」兩項。先解說「正修」的意涵,也分成兩部分,就是稱念阿彌陀佛聖號,與持誦《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經文,而以稱念彌陀聖號為主。
先說念佛的部分,可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號,也可以稱念「阿彌陀佛」四字佛號;可以大聲念,也可以小聲念;可以高聲念,也可以低聲念,當然也可以不出聲默念;可以數念珠或用計數器,也可以不數念珠、不用計數器;可以搭配引罄或木魚,也可以都不用;可以用念佛機,也可以不用,隨順個人的念佛習慣。只要能夠一心與佛號相應就是最好的方式,其餘的都是方便法門,隨順因緣就好。
至於每日念佛的次數,原則上「多多益善」,但也不拘多少,隨個人的生活情況而定。如果能夠每天都有固定的時段作早晚課誦最好,不過這也要看個人的生活條件是否許可,譬如:居家環境、工作情況等等,不能一概而論,可依個人的實際情況作彈性的安排。
即使無法安排每天有固定的時段念佛課誦,我們也絕對可以找到時間念佛,譬如:早晚盥洗的時候,上下班或外出辦事的時候,步行、搭車或開車的時間,早午晚用餐的時間,家庭主婦操持家務、煮飯燒菜、整理環境的時候等等,都可以用來念佛。
其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可以找到空檔或零碎的時間來念佛,因為在那些的時間裡面,即使我們不念佛,也多半做不了什麼其他的事情,通常只是任憑大腦天南地北、東想西想而已,能夠利用那樣的時間來念佛不是很好嗎?如果能夠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只要一有空檔,我們的心念就會自動轉到佛號上面。(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