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帶電粒子溶液 再造受損牙本質 突破性研究 有助深入了解牙齒結構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連線》雜誌三日報導,也許在不久的未來,當你家孩子有齲齒時,可請醫生進行「牙齒再造」,而無需再以填充物塞滿蛀洞,因為材料研究學者,已開始尋找適當的化學溶液來重建壞牙。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薩利‧馬歇爾教授,上周在材料研究學會春季大會上,介紹牙齒內部再造之法。她表示,琺瑯質和牙本質構成牙體最堅固的部分,期許未來能以其取代金屬或陶磁填充物,恢復牙齒正常功能。
琺瑯質和牙本質,具有自我修復能力,但因由礦物質生成,易遭受腐蝕。諸如細菌和可口可樂飲料產生的酸性物質,均會破壞琺瑯質中的礦物質。
馬歇爾說明,通常牙體自身會不斷地修復少量損壞,可一旦牙體防禦系統被攻破,細菌就會乘虛進入牙本質,導致牙齒腐爛,即一般所稱的蛀洞。細菌產生的酸性物質,會慢慢腐蝕牙本質中的礦物質,使其失去作用。
這項最新研究,主要是利用含鈣離子(帶電粒子)溶液,再造受損牙齒中的牙本質。研究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讓整個牙本質的晶體再生,受損牙齒若想完全恢復,晶體則必須從牙齒底部形成,一直到琺瑯質。目前馬歇爾尚在研究當中。
密西根大學牙醫學教授斯蒂芬‧拜尼表示,馬歇爾的突破性研究,有助牙醫更深入地了解牙齒結構。然而,在牙齒結構中所發現的複雜性,可能讓牙齒再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