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綜所稅申報資料,分成20等分位來看,最高與最低差距擴大為148.6倍,創國內貧富最大差距。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報導】自新冠疫情肆虐以來,國內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財政部近日公布,2020年綜所稅申報資料,分成20等分位,最低5%,平均所得3.4萬,最高5%平均所得505.3萬,最高與最低差距擴大為148.6倍,再創國內貧富最大差距。
除了20分位,財政部前天公布10分位、5分位的綜所稅資料,以10分位來看,最低10%平均所得8.7萬元,最高10%平均所得為366.4萬元,差距42.1倍。以5分位來看,最低20%平均所得為18.4萬元,最高20%平均所得263.3萬元,差距倍數14.3倍。
據歷史紀錄顯示,高低所得差距自2014年突破百倍後就一去不回頭,在2017年達111倍,2018年跳到122倍、2019年再度擴大130倍、2020年則再達148.6倍。
儘管財政部認為,以國際衡量家庭貧富指標的吉尼係數(Ginicoefficient)觀察,2020年每戶的吉尼係數為0.340,仍低於國際認定的0.4貧窮線標準。但疫後許多產業型態回不去,不少基層員工收入減少、中斷。反觀收入豐厚的科技業、製造業則不受影響。不少學者之前就警告,台灣整體財富結構已從「M型」化轉向「L型」,正呈現嚴重的低薪化。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聶建中分析,透過數據來看,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的現象將會更明顯,再加上社會機制不完善,窮人只能保住基本生活,難以創造財富,相對的有錢人則機會將更多。
年輕人難買房 恐陷貧窮循環
最明顯是反映在房價上。聶建中認為,房地產是一個人一生最重大支出,並非人人都具備能夠買房的條件,一定要具備足夠的財富才能進入房市,但現在利率又調漲,一般的家庭又沒有足夠的財富進行投資理財,想要靠所得致富已是不可能,除非父母資助,否則難以出手買房。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陳厚銘說,年輕人的薪資及存款本來就少,通膨後對他們影響更大,實質薪資以及可支配所得降低,影響年輕人的生活品質及對未來的規畫,包括結婚、買房及生小孩,央行最近的升息,更影響其買房規畫,不利經濟薄弱的年輕人,恐陷入貧窮循環。
民眾黨立委邱臣遠昨天指出,政府政策應該要更接地氣,提出改善貧富差距的措施,包括穩定物價、打擊囤房實現居住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