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把什麼聲音當作耳邊風呢?是早上鬧鐘的鈴聲、山盟海誓的情話綿綿,或是別人苦口婆心的勸諫?有句話說:「好話當作耳邊風。」意思就是把他人勸諫的話不當作一回事,不聽從勸告。這樣的人是很容易吃虧上當的喔!
原來如此
春秋時代有個吳國,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眛、季札。季札雖然年紀最小,卻最賢能,壽夢要把王位傳給他,但是季札謙辭不受。所以壽夢死後,由長子諸樊暫代王位。一年後,諸樊請季札正式即位,季札卻躲到農村種田去了。過了十幾年,諸樊過世前,他知道季札還是會推讓,便由餘祭繼位。
餘祭在位十七年後,把王位依次傳給餘眛,餘眛只在位四年就過世了,這回一定得傳位給季札了,但季札還是不願意。人們感到很奇怪,季札怎麼連富貴都不要?季札說:「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也就是: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秋風吹過耳朵一般,根本沒進耳朵,沒聽見。
後來人們就用「耳邊風」或「耳旁風」比喻聽者漠不關心、毫不在意,或比喻某些話無足輕重,不屑一聽。
再創經典
不過,現代人鮮少像季札一樣把富貴當作耳邊風,多半是將別人好意的提醒或規勸當作耳邊風,風吹過耳,不痛不癢地就消散無蹤了。
《繡像金瓶梅詞話》中有:「恩情逐曉風,心意懶慵,伊家做作無始終。山盟海誓,一似耳邊風也。不記當時,多少恩情重。虧心也是空,痴心也是空,都做了蝴蝶夢。」
《警世通言‧第四卷》也可見到,荊公道:「常言『宰相腹中撐得船過』。從來人言不足恤,言吾善者,不足為喜;道吾惡者,不足為怒。只當耳邊風過去便了,切莫攬事。」
講古
後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十七年,餘祭卒。餘眛立四年卒。欲授位季札,季札讓,逃去。曰:『吾不受位明矣。昔前君有命,已附子臧之義。潔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是處,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遂逃歸延陵。吳人立餘眛子州于,號為吳王僚也。」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