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對觀陰入界境中,解釋「不可思議境」的內容,作總結。經論中,常以四句(諸法不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來論破吾人對法的執著。不管從中觀或唯識的立場,其修行主旨,都為了深達實相而應化世間。
「心生萬法」,只是依世俗諦之方便說法,也稱為「隨方便適宜」說;意指心中無明法的法性,能生一切法。無明只是萬法之一,法性是普遍存在萬法之中,視無明與法性相結合生一切法。正如睡眠也是萬法之一,眠法與心相結合則產生一切夢境。
如依護法的唯識觀點,是第七識將一切變化的我、法二空的現象,執為實有。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即指此妄識而言。
在佛教經論中,無論說「萬法唯心」或「萬法唯識」,都是心、識執於萬法而言;絕非指外界之山河大地都是人之心、人之識所造成。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這是佛教一切學派共通的說法。
此無明「法」的法性、眠法的「法」心,此中之「法」字作動詞解。即「無明」效法「法性」,「眠法」效法「心」。(參閱《摩訶止觀之研究》上、p505)
從不思議三諦的角度來說,俗諦是:內有法性、外相是無明,兩者和合而有一切的陰界入(一切現象)法。真諦是:一切的陰界入,都是無自性(法性)的法界。中道諦是:超越俗諦與真諦的範疇,又不離開二諦的本體現象,是名中道第一諦。
從三觀的立場而言:所舉一法即是一切法,因為「因緣所生法」都是假名,是假觀也。若一切法的無自性與任何一法是相同的,因為「因緣所生即是空也」,此是空觀也。即非俗諦、也非真諦,確能包含二諦義,即是中道觀。
所以,從不思議立場,空觀是:一空即是一切空;假觀是:一假就是一切假;中道觀是:一中就是一切中。即是《中論》上所說的不可思議一心三觀:「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大正30.33b)。一切法都是如此。
若從三智的角度來說:若因緣所生的一切法者,即方便隨眾生情而說,是善巧的道種智;假使說一切法或一法,都是因緣無自性空,即隨智慧而說的,是一切智也;若非一非一切,也稱中道義,即非方便也非真實(不著兩邊故),是名一切種智,以上所說,即是不思議三智也。
(觀陰入界境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