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畢業季節即將到來,很多老師有共同經驗,教室裡遺失物都是班上學生的物品,偏偏沒人認領;小自鉛筆,大到運動服,還有鞋子、制服、眼鏡等,學校對遺失物沒人認領已經習以為常,但讓師長想不透的是丟了一只鞋,孩子怎麼走回家?眼鏡、制服沒帶回家,家長不追問嗎?各地國中小又將展開為校園遺失物,尋找主人任務。
校園遺失物五花八門,筆和橡皮擦的相對較多,其次是塑膠水壺,接下來是沒繡姓名、學號的制服和運動服、外套,近視眼鏡和電子表的數量最少。
手機 最急著被找回的失物
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江姮姬表示,筆和擦子等文具便宜、易取得,絕大多數沒貼上姓名貼,區別性低,當下學生或許不知掉了、丟了,事後發現,也沒立即找到的必要性。彰化縣教師工會理事長方仁瑞表示,校園遺失物被認領機率跟價值成正比,塑膠水壺價格較低廉,找不到就算了,單價高的名牌保溫瓶通常很快被認領,現今學生會急忙尋找的遺失物唯有手機。
台中市南陽國小校長尤長亮指出,學童最常遺失物品前五名為:外套、衣服、水壺、便當盒、雨傘,眼鏡是拾回率最高的物品。台中市瑞穗國小學務主任張靜斐表示,孩子惜物觀念降低,一學期可撿到上百件衣服,上千元的羽絨外套、知名品牌衣褲等都不只一件,沒人領回的衣褲會由義工媽媽清洗、晒乾,當有孩童跌倒或弄溼衣物,就可以應急,小米手環等3C產品遺失了,學生會相當積極,一定會回來找。
「以前別說是弄丟制服,光說今天掉東西就先被打一頓,再被要求把東西找回來,不然不能吃飯」,溪湖鎮媽厝國小校長曾俊堯說,可能民生富裕,家長不會嚴格要求非找到不可,孩子甚至不找也無所謂,父母會買新的。
惜物 從日常生活教育著手
溪湖鎮溪湖國小每學期還會「大招領」,把遺失物拿到司令台上公開,如果還是沒人認領,怎麼辦?校長郭書源表示,近年家長不太領取二手制服,小孩也不穿,衣褲丟進舊衣回收箱,水瓶舊了、髒了,放進資源回收筒,不能回收又沒人用的失物,只好丟棄。
彰化縣教育處長王智弘表示,應該從日常生活教育著手,導正學生「東西丟了不找,再買就有」的偏差觀念,惜物愛物是一種生活態度,並非物品價值問題,當孩子長大要承擔經濟時,將需要更長時間摸索、調整生活態度。
江姮姬建議,老師把班級遺失物放在同一區,並跟學生討論處理方式,可以借用、認領或轉送有需要的人,藉此增強學童惜物觀念和處理失物的能力,並修正粗心遺失物品的現象,當作「人性共通行為」的錯誤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