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芸法師:
最後我們還有一點時間,請在座各位做一簡短結論!
陳憲仁:
殺出重圍,絕地重生。
文學環境看起來好像不如以前,然而從事寫作者比以前還多,KTV一出來,台灣每個人都成了歌星,網路一流行,台灣每個人都是作家,地上(出版)和地下(網路)二者總會在某一地段合流結合成力量,不那麼悲觀。
周昭翡:
相信文學為社會帶來沉穩的力量,在多元化的社會裡,以平常心找出因應方法,用團結來因應文學邊緣化。就像各位一再提到的,還是有許多人用真心在寫,儘管沒地方刊登,還是用寫作的方式堅守崗位,樂觀面對。
吳鈞堯:
副刊立場應超越政治,幫讀者選好文章刊登,不受政治干擾。地方文學七八年來發展蓬勃,這個熱潮不會退,而地方的傳統也不會消失。
鄭順聰:
第一、多元化社會有更多的書寫主題,載體呈現生活經驗,我們期盼好的文字;第二,了解政治意圖,與商業結合;第三、文學立體化;第四復興文學,要能有好作品好作家。
蔡素芬:
文學副刊,還是希望能深刻表達一個時代一群創作人口的思考活動,以藝術性的書寫呈現文學美學。
林黛嫚:
另一文學時代的來臨,有人寫《千江有水千江月》,也有人寫《哈利波特》,這是文學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文學不死,只是以另一種形式活著,我們要重視、喚起繁花似錦的文化生態。
宇文正:
文化副刊並非只有純文學(當然它是最重要的),還要觀照到次文化、泛文化,讓文學定義更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