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各單位老師透過影片、視訊及教作遊戲,讓慢飛兒在家也能學習。圖/伊甸基金會提供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防疫不能上學,用視訊也難教的早療兒該怎麼辦?伊甸基金會的教保老師發揮創意,線上指導家長「設計在家遊戲」,幫助孩子持續療育。
「長大,其實不簡單。」這句話也許很能獲得照顧慢飛兒的父母認同,伊甸基金會為了讓孩子不受疫情停課影響,教家長製作各類遊戲,如訓練肢體粗大、精細動作與認知的「走廊迷宮」。
老師說:「把報紙對摺,剪成長條狀,頭尾用膠帶黏起來,重複3至6次,貼在牆壁上,在走道就能闖關。」讓孩子或走或爬,就像電影《將計就計》主角那般穿過紅外線。
今年4歲的庭庭,正是接受早療的孩子,是23周出生的早產兒,只有500多克,7個月大時醫生判定左腦損傷,口腔功能異常,於是開始了語言療育,去年接受伊甸日托療育服務。
學電影穿過紅外線,讓庭庭做手腳運動與認知練習,圖為家長根據老師提供的教學影片,把家打造成小關卡。圖/伊甸基金會提供
經過療育,庭庭從不會走路到會用站立架及助行器學習,但連續2年防疫在家,媽媽說,最麻煩的是活動量不足,常常只是玩玩具、看電視,語言刺激更少,不過配合中心安排的作業後就彈性多了。
伊甸基金會指出,線上課程對需要早療的慢飛兒來說是另一挑戰,老師改以每日電話、視訊關懷,加上自製影片搭配實體教具,讓孩子在家也能達成停課不停學的目標。
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也不能少,所以老師會鼓勵家長利用現有材料製作教具,讓孩子在遊戲中進步,「讓家成為學習場域」。
此外,社會的支持對慢飛家庭同等重要,伊甸基金會邀大家支持弱勢兒童服務計畫,詳情可撥打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