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部關於「失智症」的電影在台上映,引發國人熱烈討論。事實上,隨著高齡化時代來臨,國人逐漸擔心失智症會毫無預警地來襲,也期望能早一步預防,或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人老後所面臨最大威脅,一是癌症,另一便是失智症。失智症多久之後會忘記身邊最親近的人?年輕人也會得失智症嗎?
「失智症」之所以讓人感到恐懼,是因為患者身體機能健康,但意識已經迷走他方,不復記得過去種種美好的回憶,因而讓親友無法接受,常忍不住哭泣、難過。
其實,失智症患者雖然不全然是中老年人,但卻是一種可醫治、可預防的疾病,而要預防或治療失智症,得先釐清失智症的一些迷思。
臨床上,40、50歲也可能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甚至台灣失智症協會還發現過一名36歲的女子,因經常忘東忘西、不斷重覆問同樣的問題,經過腦部檢驗後,證實罹患失智。
老人家記憶衰退 正常啦
天主教耕莘醫院中老年科主治醫師江維鏞解釋,失智症依原因粗分為二種,一為「神經退化」,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二是「血管循環不良」如中風導致血管性失智症,這兩種情形都可能發生在60歲以下。
事實上,人在老化過程中,因自由基產生愈來愈多,很容易形成腦神經細胞外的斑塊堆積,一旦掌管腦部知識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受到侵害,就會破壞新近發生的記憶,所以老人家才會有「從前的忘不了,剛發生的轉身就不記得了」的現象,但這屬於老化現象,不一定是失智的症狀。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任劉秀枝表示,老人家記憶力退化,會影響到思考速度,但不會干擾到日常的生活功能和語言能力。若記性已差到影響生活、語言及其他認知功能時,就是失智症的前兆了。
健忘症和失智症 別搞混
換言之,健忘是失智的早期症狀,但不表示健忘的人一定有失智症。失智症的臨床表現,還包括:思考判斷錯誤、言語用詞改變、脾氣情緒變化、方向感混亂等症狀。
此外,同樣得到阿茲海默症的病患,不同的病人也會因腦部受傷區域不同,有不同的認知缺損。像有些人是記憶明顯衰退,有些是記憶力沒問題,但白天、晚上分不清楚,美國還有研究發現:一些經常使用腦力的高教育程度者,罹患阿茲海默症後完全看不出症狀。
正向思考多動腦 頭壯壯
台灣失智症協會職能治療師柯宏勳解釋說,教育程度高的人,通常接觸的人事物廣泛,需動腦的機會也較多,不管是學習或思考,都必須動用到近事記憶區的海馬迴,及永久(比較久遠時間前的事情)記憶區(顳葉區),因為不斷地活化腦神經細胞,腦神經細胞的樹狀突會代償性增生,清除與失智症有關的β-類澱粉蛋白。
此外,智商高的人,除了常動腦,先天的腦部微小膠質細胞活性較強,或β-類澱粉蛋白產量較少,也使其不易發生失智症。不過,不管是教育程度高或智商高者,若後天得到「血管性失智症」,一樣會有失智危機。
柯宏勳進一步分析,與其說教育程度高或聰明的人不易得失智症,不如說「有正面積極人生觀的人比較不會失智。」這類人因為有開放的心胸,給自己較多的彈性,也樂於學習,有利於刺激大腦。
此外,根據美國醫學研究指出,糖尿病第二型患者是阿茲海默症的高危險群,易導致糖尿病的葡萄糖不耐症,是發展成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因此30、40歲的人也要特別注意。
失智症患者防意外
根據統計,大多數失智症患者多不是死於失智,而是死於意外跌倒、骨折,或是因照顧不佳引起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慢性肺氣腫等及感染。
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葉炳強建議,失智老人的居住環境,有以下6項必須注意的原則。
1.維持擺設及習慣,盡量不要移動患者房內的物品。
2.裝設安全措施,例如浴室、廁所裝置扶手及止滑墊,夜裡記得留盞小燈,藥品收放在安全地方,若外出記得讓患者配戴有家屬聯絡資料的手鍊或項鍊。
3.患者臥房內盡量隔絕噪音,睡前播放其喜愛的音樂,幫助患者入眠。
4.患者有時會忘記每個房間的功能,也可能因找不到廁所而隨處便溺。這時,照護者可用圖示的方法,在每個房門上標示其功能。
5.協助患者規律作息,例如:訂出各種時間表,方便提醒自己協助患者運動、進食、飲水、上廁所。
6.鼓勵患者重拾興趣,以加強患者尊嚴,避免認知及社交能力退化。
喘息服務 助一臂之力
網路上曾有文章,敘述老人失智的心情:「孩子,請容許我花多一點時間穿鞋子,你知道,我現在是身不由己,當你還小時,我也曾經在旁邊慢慢地教你呀!」
「孩子,請不要嫌我囉唆,到了我這把歲數,真的只能清楚地回想起這些往事,小時候,我不是也在旁念故事給你聽嗎?現在請讓我對你嘮叨這些陳年往事吧!」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顧問郭慈安,提醒家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應對患者多一分耐心,同時也要善用社會福利體系,及一些基金會、協會所提供的「喘息服務」,讓自己在照顧家人的同時,也能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如此才有力氣與失智症長期抗戰。
郭慈安說,照護失智老人是件極需耐性、毅力與愛心的工作,照護者除了照護患者之外,也要檢視自身的壓力是否過大,建議不妨與相關機構連絡,申請一日照護或數小時的照護,讓自己暫時離開這樣的環境,去放鬆心情、紓解壓力,才能更有精神面對往後的照護工作。
他,彷彿變了一個人?
失智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出現一些異常行為,不但讓自己處於危險狀態,也令家人備感壓力。
失智症患者常有憂鬱、焦慮、睡眠障礙等症狀,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日落症候群」,意指失智患者早上還很正常,傍晚卻像變了個人,出現異常症狀,且愈晚情況愈嚴重,譬如有焦慮、坐立難安、不認識身邊的親人、不認得自己的家而喊著要回家、看到已過世的親人(幻視)、幻聽、答非所問、日夜顛倒、深夜起來找東西、開瓦斯煮食物等異常行為,隔天早上起床後,卻否認前一晚的所有行為。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顧問,同時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專攻老人學的講師郭慈安提醒,發生這樣的情況,照護者必須告知醫師,與醫師溝通是否要調整處方。在照護方面,當患者出現情緒不穩或幻覺時,需順著他,若大聲責罵,只會讓患者的情緒更失控。其次,注意患者的安全問題,將家中危險物品收好。如果第二天患者已將前一晚的事情遺忘,不必強迫他回想,因為這一切對他沒有意義。
目前造成日落症候群的原因還不明朗,江維鏞認為,可能是失智症患者白天接收太多訊息,來不及消化,傍晚後因訊息過多而混淆,建議患者下午小憩片刻,讓腦部整理訊息。國外曾觀察開車老人最常發生車禍的地點是十字路口,而非直線道路,就是因十字路口接收的訊息較多,較易混淆。
及早治療效果佳
截至目前為止,阿茲海默症所引起的失智症尚無法根治,如果經醫師證實罹患此症,還需盡快治療嗎?
其實,失智症從輕度、中度到重度,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儘管阿茲海默症引起的失智症不能根治,但若在輕中度時服用藥物治療,可有效延緩惡化的速度,所以醫師建議:治療失智症仍是愈早開始愈好。
因此,不妨多留意老人家的行為舉止,輕度失智患者的外觀與常人無異,但深入觀察會發現,患者說話顛三倒四、剛做的事轉身就忘。病程到中度時,患者情緒波動很大,容易大哭大鬧,家人絕對不能以「老人,孩子性」自我安慰。
尤其當失智症患者漸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時,一旦患者自覺某些事做不好或做不來,就算有能力也不願去做,致使能力退化更快速。事實上,家人應多鼓勵病人產生做事的動機,甚至在開頭時幫點忙,化解病人「萬事起頭難」的心結。
舉例來說,職能治療師要病人扣釦子,講半天,病人可能一動也不動,但如果幫他扣第一個釦子,病人就比較能自己接著扣釦子,此外,帶著不刷牙的病人刷第一顆牙,病人接著刷的意願會比較高。不過,要注意的是,幫忙須「適可而止」,若從頭到尾都打理好了,失智者反而會更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