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定綱 外省囝仔實現台文文創夢 文/胡雪綾 |2022.06.04 語音朗讀 834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奇異果文創也有出版高中國文課本。圖/劉定綱提供劉定綱曾精心編撰高中課本及教材。圖/劉定綱提供劉定綱與廖之韻總編輯合照。圖/劉定綱提供劉定綱(左2)和計畫主持人林巾力主任(右)討論。圖/劉定綱提供劉定綱 圖/劉定綱提供希望藉由閩南語教學思辨人權議題。圖/劉定綱提供 文/胡雪綾 全世界約有6700多種語言,其中96%的人使用全球5%語種,至於其他95%的少數語言,平均每兩個月就有一種語言消失……正因為看到少數語言的迅速流失,加上台灣學生中學語言學習斷層的致命傷,在台師大教台文文創的助理教授劉定綱,捨我其誰編出一套高中閩南語教材。本身在台大社會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的劉定綱,原本專研資本、商業市場對社會的影響,不同於其他社會學教授總是站在批判的角度看問題,劉定綱認為若能善用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良善面的效益,商業機制不但能創立社會企業,更能讓文化創意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和廣泛使用。外省囝仔閩南語情結劉定綱於是創辦奇異果文創(出版社)擔任創意總監,跨領域學習文化創意產業,而且在社會學系擔任文創老師。後來因緣際會,朋友告訴他「台文系也很缺文創老師」,劉定綱義無反顧投入台師大台文系擔任助理教授,教學生用台文進行文創設計。 劉定綱說,每次他說起這段過程,很多人立刻猜想他是「正港的台灣囝仔」,但實際上,他是一般人區分下的「外省和客家第三代」,小時候因為學校禁止說閩南語,加上家中的耳濡目染,閩南語的聽說程度根本談不上流利。閩華語熟悉度差異大近年來,政府積極鼓勵學生學本土語言,然而成效並不顯著。根據教育部調查,自認華語聽說流利的學生,占7成以上,但自認閩南語聽說流利者,占不到2成,會讀會寫的更是千裡挑一。「學生並沒有隨著年級增加而閩南語能力漸增,台文系大一學生的程度,其實和國高中生是相同的,原因就出在:從小學六年級之後,閩南語的學習就斷層了。」劉定綱因此想到:何不想辦法往下扎根呢?既然想提升大一學生台文程度,就先想辦法提升高中生的台文程度吧!正好《國家語言發展法》也修定配合108課綱,將從下個學年度開始,規定高中「必修」2學分本土語言,也就是可在高中3年中,分兩學期從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閩東(馬祖)語、現代手語中,挑一種進行專修。選文展現台灣文學美劉定綱開始著手編輯高中閩南語教材,雖然不全是新創的內容,卻全都是青年人關心的社會議題,且清一色採用正統台文書寫,打破一般人認為「台語有音無字」的印象;接著又邀請台師大台文系的老師們,參與課本的編修,並以字正腔圓的閩南語錄製線上課程與朗讀影音檔,讓老師在教學時適時播放,不必擔心自己的口音不夠「標準」而不敢開口。劉定綱並發揮文創精神,成立閩南語文學習平台「底加」,提供學生線上口語及書寫練習的好工具。「教育部早就公布台文書寫的標準用法,但如何讓年輕世代在電腦上書寫,卻對學生形成巨大的門檻。」劉定綱提到教學時可以搭配一個應用軟體,學生只要輸入正確讀音,就能找到正確的台文字句。買教材捐母校回響大最近,劉定綱在募資平台上發起「母校認捐」的活動,鼓勵有感者除了可以自己買一套,也可以多買幾套捐給自己的高中母校。「台灣閩南語師資嚴重缺乏,很多學校就算想開閩南語課,也因為找不到人教而延後一兩年開設,這些認捐的教材就可以放在高中的圖書館,讓老師及學生就近自學。」劉定綱發現,或許是很多人出了社會才發現:學生時代沒有刻意學好閩南語,實在是太可惜了,他們學生時期錯過的,不希望學弟學妹再度錯過,所以不少老師及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對此帶有公益、回餽色彩的專案反應相當熱烈。「多會一種語言,就多一種工具,將來也會多一條路。」劉定綱說,世界有很多國家的人從小生活在多語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學會2~3種母語,台灣的歷史背景及不同族群新移民組合,充分具備多語學習的條件,「我祖母同時會說閩、客、日語,媽媽也不遑多讓,這在當時是很常見的現象,顯見只要有心,多語並進非難事」。母語斷 文化滅精心編寫高中閩南語教材,劉定綱未採取傳統的發音練習及歌謠俗諺賞析,而是精選12個包含經典文學、詩歌、環保、人權、性別、科普、藝術、海洋、媒體識讀……等主題,加入社會議題、鼓勵思辨、多元視野……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互結合。「引發興趣很重要。」劉定綱認為,高中生年紀比較大,知識能力足夠理解更多的事物,也更願意透過思考和討論理解吸收,所以教材編撰的方向,不是「台語」教學,而是「台文」教學,希望透過如閩南語版《小王子》摘文賞析經典文學;〈做石的工人〉暸解早年礦工的生活;〈八八水災歌〉了解大自然反撲給人類帶來的啟示……結合台灣文化、文學和在地情感。有趣的是,這些單元是劉定綱和團隊成員,以台師大台文系一年級新生為對象進行教學後,所選出12個反應最熱烈的主題,所以某種程度也算是一種非正式的票選。「我們很重視教學效果,希望這些議題都是學生喜歡且有感的,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聞風而來的公民科、社會科、化學科、物理科……老師,都興致勃勃想和閩南語課進行「跨領域教學」。劉定綱強調:「母語斷,文化滅」,語言,不僅是溝通方式,更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提供藝術與文學創作的養分。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母語都是最美的存在,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應該被消滅。劉定綱很開心,能夠為台灣文化奉獻一分心力,在過程中,他也充分體會「每種語言背後都代表著一個獨特的族群與文化,台灣作為多語言社會,任何一種語言消失,就意味著某些文化就此失根、藝術創作失去載體,而我們的下一代,也就失去認識與認同自身文化的寶貴機會。」 前一篇文章 西斗&Bella 書寫2萬公里流浪情書 下一篇文章 鄭明進 繪本阿公90歲仍有夢 熱門新聞 01如水的歌聲2025.10.1902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多元宗教慈善關懷2025.10.2003【閃文集】 一生擁抱自然——珍‧古德2025.10.2104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5祈福.勝尾寺2025.10.2006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7【小城故事】 兩冤家2025.10.2108【歡喜收穫】 圓一個幸福園藝夢2025.10.2109行動奶奶傳奇 1年淨化52海灘2025.10.20103佛光人行佛敬老孝親 老人節獲表揚2025.10.2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任務在身 便勇往直前侯一罡 職涯第二春精采萬分煙燻男的異饗世界寫出東台灣的好日子江冠明 不斷意外的人生之旅血液充滿特戰兵精神 作者其他文章大自然清潔隊 維護地球健康彈塗魚、鯽魚、肺魚 皆可離水而活 巴西千湖沙漠 魚兒沙游覓新家 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