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學子為推甄、申請忙得不可開的時候,看著他們埋首準備自傳、讀書計畫、推薦函等備審資料,又得忍受舟車勞頓之苦,實在讓當老師的我心疼。
倘使各校若能提供「平價」的入學機會還好,偏偏動輒千餘元的推甄、申請費,及普遍的名校迷思,逼得學子必須「亂槍打鳥」,更是苦不堪言。
多元入學雖提供學子多樣化的升學管道,但「多元」也意謂「價格」,並非讓尋常百姓的子弟可多方嘗試。學子為了解大考中心及各校招生作法,須先購買各類簡章;進入第二階段後,還得繳交各校至少一千兩百元費用;為獲得評委青睞,更得拿「孔方兄」製作精美備審資料,形成另類「貴族教育」。
據筆者了解,絕大多數的大學校系,推甄、申請入學初試只採計學科能力測驗成績,書面資料僅供參酌,顯見多數學校並未對審查程序投入適量的人、物力,卻仍收取高額報名費。
更甚者,由於各校系未對申請報名人數設限,若干熱門科系僅在「繁星計畫」中釋放一個名額,略盡「平衡城鄉差距」的心意,其餘索性依「名校」圖騰作為取捨標準,非「校出名門」者成了挹注學校財源的「金主」。
「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但收費額度總該有準則,必須建立監督機制,不該漫天喊價,評審過程尤須秉持公平原則,防杜門戶之見,讓寒門子弟也有同等的學習機會。
子曰(高雄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