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歷經兩年疫情,台灣藝文產業生態遭翻轉。根據文策院剛出爐的二○二一年台灣出版產業調查,去年台灣實體書店設有網路銷售管道的比例,從二成五飆升為五成一,逾半數的實體書店都走虛實並進。
文策院日前公布二○二一年台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發現實體書店設有網路銷售管道的比例從上年度的二成五增加至五成二,顯示疫情促進出版通路業者轉往線上化發展。
其中一成三業者自行架設網站,其次則於蝦皮體系或 PChome體系開設網路銷售管道。也有部分業者透過Line帳號、Facebook粉絲頁或社團、超商開店平台、Google表單等方式提供網路購書的服務。
今年將慶祝四十周年的唐山書店,便是在疫情浪潮襲來的二○二○年底成立網路書店。唐山書店創辦人陳隆昊指出,疫情一來,原本唐山的三成外地讀者統統蒸發,網路書店「不能不做」,目前銷量占一成,未來希望達到三成。
台灣e店一九九三年成立於台灣大學對面的溫羅汀書店街,因房東不續租,十四日轉移陣地至立法院旁的鎮江街,和新世代書店「左轉有書」合作成立新書店「讀派」,推出「讀派專屬閱讀儲值金」,預付儲值金的會員享購書優惠,並可線上參與讀書會和講座。
台灣e店創辦人吳成三表示,「讀派」將定期舉辦小型讀書會和講座,並以podcast的型態線上直播,會員可選擇到現場或聆聽podcast,希望吸引會員進入實體的「讀派」,一起聊書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