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壇心語】媽寶vs寶媽

文/林文瑛 |2022.05.19
1596觀看次
字級

文/林文瑛

上一篇文章〈工作的意義在哪裡〉刊出後,收到許多回響。有位文化界的朋友來函問道:「周遭不少三十多歲的老男孩媽寶,他們是如何養成的?求解方。」

其實,蝸居在家不想就業的「尼特族」、「啃老族」、「飛特族」、「躺平族」早就是經濟發展國家共同的社會現象了,不過「媽寶」較多的東亞國家,這些族群的比例也偏高。日本政府曾推出一系列的經濟方案,希望這些年輕人投入基層勞動工作,但情形一直未見改善。

如果不進傳統職場的年輕人多為媽寶,那麼「寶媽」會不會是原因?

試想,不必負擔家計,家裡又提供食宿,年輕人覺得付出多、獲益少的工作不值得做,不是很自然?他們就像「漁夫與富翁」故事中的漁夫,認為自己已經「天天在度假」了,何必像富翁那樣為了度假勤奮工作?更何況拜網際網路之賜,現在是窩在家裡買賣股票、做網拍、開直播,不和外界接觸也可以填飽肚子的時代了。

人類學者詹姆斯‧舒茲曼在《工作》一書中指出,現代人賣力工作早就不是為了基本需求,而是為了滿足製造業與廣告業所共同創造出來的想像性尊嚴需求,例如,穿戴名牌、買好房、名車等,但豪奢與幸福是兩回事,如果年輕人想從媽寶蛻變,不想追逐傳統的成功,想要嘗試不一樣的生活,這樣的媽寶不值得鼓勵嗎?倒是寶媽可能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他成功。

新興網路科技顛覆了工作的模式,也改變了工作的概念,非正式就業、居家創作、電商、網路等型態的工作,能提供更多的自由與選擇,還可以探索不一樣的機會,對年輕人而言,這樣的挑戰也許能讓不確定性變成可能性,當然也就比貿然投入傳統的職場,來得有吸引力。

美國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以聳動的「狗屁工作」為書名,描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無效率、不必要,瞎忙還必須費力裝忙的五類工作,從客服、電話銷售員,到皇室貴族、高階管理、法律顧問全入列,都是白領甚且是高薪的工作,主要是許多做這些工作的人覺得自己的工作無聊,因為「對世界沒有貢獻」。

日本作家池上彰以漫畫書「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告訴青少年:「我們工作,是為了幫助別人,而不是只享受別人的貢獻。」因此,「做某件專門的事,幫助了他人就是『工作』」。

格雷伯與池上彰不約而同點出了工作的真諦:工作有意義,才能看到自己的價值,也才可能有美好的人生。而決定工作是否有意義的重要因素,不是薪酬,不是頭銜,而是能否服務他人、貢獻社會,至於工作的型態就無關緊要了。

老實說,錢多事少的上班米蟲或許是付出最少、收益最多的職業選項,如果年輕人捨此而寧願選擇擁抱更真實的自我、探索更大的可能性,他已經不是媽寶了。相對的,無法以新眼光、新思惟來看待今天的年輕人、明天的工作,那麼寶媽就只能是昨天的寶媽。

針對減少瞎忙的不必要工作,格雷伯提出的解方,是全民基本收入,由政府無條件提供國民最低生活給付。針對不就業老媽寶,我給父母的解方是:拒絕當寶媽,對孩子的「工作」無條件支持,要相信孩子正在以他自己的方式「把自己變強」,跟孩子一起學習,思考如何貢獻社會、幫助他人。

有寶媽,才有媽寶。我們也許不知道怎麼樣對孩子最好,但應該時時提醒自己:保護也會是限制,孩子的人生讓他自己走,他的責任讓他自己扛。我們既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又要相信唯有你能激發孩子的潛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