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瑣談】淺談絲瓜

文/吳宏信 |2022.05.18
1043觀看次
字級

文/吳宏信

絲瓜原產自印度,屬於葫蘆科,又名吊瓜、天絲瓜、天羅、蠻瓜、綿瓜、天絡絲等,台灣俗稱菜瓜。

絲瓜引進中國的年代,一說於唐宋時期,如宋代詩人君端〈春日田園雜興〉:「白粉牆頭紅杏花,竹槍籬下種絲瓜。」一說於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另有學者說絲瓜中國自古即栽培。以上說法皆有待專家考證。

絲瓜嫩時可食用,是民眾日用的蔬菜之一,一般吃的是圓筒絲瓜,果面平滑;另一種稜角絲瓜,表面有十道稜角,又名八角瓜、十角瓜,粵語稱勝瓜,澎湖菜瓜即屬此類。

絲瓜煎煮炒炸皆可,《本草綱目》載:「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其花苞及嫩葉、卷鬚,皆可食也。」絲瓜亦可入藥:「絲瓜絡甘,通絡行經,解毒涼血,瘡腫可平。」正所謂「秋敗絲瓜勝良藥」。但《欽定授時通考》提到「不可生食,性冷解毒,多食敗陽」,點出了食用絲瓜的禁忌。

絲瓜可作庭園觀賞、遮蔭,瓜熟盡之老絡為洗滌聖品,「可藉靴履,滌釜器」,稱之菜瓜布;亦可洗硯、縫製薄被。絲瓜葉、藤及根都能入藥,絲瓜汁液有「美容水」之譽,還能當藥用,去燥火、降暑熱,全身是寶。

有關絲瓜的俚語及譬喻,如:「人若衰,種匏仔生菜瓜」,比喻人倒霉的時候,往往事與願違。「澎湖菜瓜」因為有十捻,被比喻為「雜念」。「菜瓜藤,肉豆鬚,分不清」,意思是難以分辨,就像「目睭花花,匏仔看做菜瓜」;絲瓜也用來表示思念和牽掛,乃取其諧音。

古代文人墨客愛絲瓜,如宋代杜北山的〈詠絲瓜〉提到「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描寫藤蔓爬滿圍牆的景象;齊白石常以絲瓜入畫,取其葫蘆科有福祿的寓意。國際著名語言專家季羨林的散文〈神奇的絲瓜〉,表達出對絲瓜的讚美,可說是很貼切的描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